老光 发表于 2014-9-15 15:37:28

原 创:沅江河上的船 (二)





          过渡的“划子” (一)

      见得最多的是过渡的船。这船,本地人叫作“划子”。
      这是一种平头船,样子显得呆头呆脑的,尾巴略略翘起,立身也不甚至高大,船舱宽宽的,扁平状,可以坐下蛮多的人。有时,这船也跑跑运输,装载蛮多的货物上下于沿河各处地方。
      这类船的船舱龙骨上面,顺着搁放下许多木板,铺得平平崭崭,以利于坐船人行走,也方便了挑担携物的搁放下东西。
      至于人的坐处嘛,那就委屈一下,请你将屁股挪在船帮之上啰。
      这过渡“划子”前头,也就是船脑壳的两边,制作时预先便留下了三至四个桨桩眼,这是防备涨大水时增加人力预作备用。
      船尾处因为只有一位掌艄的,故而,只留下一个桩眼。常言道:艄公多哒会翻船!也有话说是:千人吃饭,一人主事,千捶打锣,一捶定音!船在行进中,只能听从一个人的说道。留多了桨桩眼,一是这地皮狭窄,摆布不开,站不下那多划桨的。二者嘛,艄公多了,主张也多,不晓得听从哪个的。你要这么划,他要那么划,那么,这船肯定会划翻了去!所以呢,这船尾处故只能留下一个桨桩眼。为的就是防止出这个皮绊。
      桨桩眼,顾名思义,是用来插桨桩的。
      木桨划动时要承受很大的力量,这桨桩便要牢牢地固定起,桨桩插入这眼内,便如磐石般的牢靠,任你用多大劲,它是晃都不晃一下。稳定桨片用的一块生牛皮条,船上的老板事先约好它的重心,然后把它系在桨桩上面。因为生牛皮有坚韧结实耐磨的特点,所以,船上人多用它系绕着木桨。
“划子”尾部,俗称“麻雀尾”。
      造船的人在这“麻雀尾”部正中,凿得有一个圆圆的眼。这圆眼是特地用来插竹篙泊定船位的。船靠得岸边,划船人便把竹篙往这眼当中一插,再使劲地按上一按,竹篙蔸部安装上的铁头便插入水下的泥土中,由此一来,这“划子”便稳稳当当地停住不动了。
      如果不插上竹篙,“划子”便会在水上摇来摆去,飘浮不定,有时,还会撞上停泊在码头上的其他船,引起他人争执,说不定,也会把自己个的船只给撞坏。
      枯水季节,水流平缓,这过渡“划子”大多是一人掌划。但前舱还是备有一把“头桨”的。这是以防万一预备下,恐怕有人因为事急,要赶着过河,前头有人划头桨,后头有人掌着艄,一前一后,两个人划起船速度快一些。
      乡俗是,帮着划头桨的,因为出了力气,所以,过渡时不须付船钱。
      小时候,我们常常游水过河,返回时却没了力气。
      强行往回游吧,已然精疲力尽,更怕半途中腿脚抽筋,或者,被那“水鬼”拖下水去淹死。人本性就贪生怕死的,生死两难之际,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向“划子”的老板讲些好话:老板,发点善心,好啵?渡我们过去吧。老板见我们一个个精赤条条,也确是榨不出一丝丝的油水,可又担心不渡我们的话,迫使下水游过河去,倘若真的是出了事,家长们会寻上门找麻烦,到那时,千人唾,万人骂,却也是背不起的天大冤枉!倒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虽然很是不情愿,也只好将手一摆,放我们一群爬上船去,但条件得有一个:帮他划头桨。
      人在矮檐下,岂敢不低头哦!于是乎,一众小伢儿们涌上船后,站成一排排。几个小孩划着一把桨,都觉得挺新鲜的,也蛮好玩的,更有点趣味,便一众一心,拼了死命地划那桨。老板也乐得坐享其成,把只桨儿顺水挖上一挖,或者摇上一摇,只是掌控着船的方向,从此不再使劲,落得个舒舒服服。
      一个鸡公四两力啊,在大家使劲推动之下,那船儿,像箭一样,彪得飞快。
      涨大水的季节,过河的船钱也水涨船高。
      因为水的流速忒快,这“划子”要沿着水边,往上用篙撑行好远一段路程,付出的力气则是平时的几倍。所以哟,这过河的船钱也随着水位上涨而上涨。至于涨至多少,则根据每回涨水的水势大小而定。水势越大么,价钱则越高。等到封了渡,有人家里头出了大事儿,非得过河不可,这船钱会高得离谱。尽管有人肯出大钱,但船老板还不一定肯干呢。
      这时候,如果没有急事儿,或者是非办不可的事,人一般是不出门了,省得花这笔冤哩冤枉的钱。即便是有急事要办的,非要过河不可的,也是呆在码头上候着,等到人数凑够,船老板觉得划一趟合算,才会一篙子将船撑开。
      这当儿过河,船前头的几把桨便统统安装齐备起。
      照老例,划头桨的出力不出钱。
      “划子”启动后,先沿着岸边撑篙往上前行。上行好远之后,才一篙子点开。然后,老板发一声喊,前头的几把桨一齐铆足劲,尽管船儿划得像箭彪,最终也会被激流冲下去好远,好远。于是,这船又要沿着河对岸的水边再往上划行一截。许久,许久,这船才得靠拢码头。

liuqing098 发表于 2014-9-15 23:18:49

光叔写得故事很有味道,满心喜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 创:沅江河上的船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