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觚 发表于 2014-5-6 20:48:51

童年碎憶之皮影

童年碎憶之皮影

長階短凳盡兒翁,流影紛繁不轉瞳。
夢裏歌弦聲已遠,蜻蜓貼在燭光中。

山菊 发表于 2014-5-7 02:37:42

長階短凳盡兒翁,--- 翁觉凑~~~难道观众中就没有婆婆?
流影紛繁不轉瞳。--- 后三字好!
夢裏歌弦聲已遠,--- 转差可
蜻蜓貼在燭光中。--- 巧思,然不甚耐品:)


不觚 发表于 2014-5-7 22:13:46

后半是表达“一切都远去,只有皮影的这个片段(蜻蜓)还留在记忆力里”,这是个整体感觉。

不觚 发表于 2014-5-7 22:20:10

本帖最后由 不觚 于 2014-5-7 22:43 编辑

長階短凳盡兒翁,——小时候看皮影,屋子里挤满了老人小孩。
流影紛繁不轉瞳。——都盯住皮影聚精会神地看着
夢裏歌弦聲已遠,——当时皮影戏的乐曲声如今都已远去,
蜻蜓貼在燭光中。——只有皮影里的那只蜻蜓,好像仍然还贴在皮影幕上(皮影旧用烛光投影)。

山菊 发表于 2014-5-8 03:08:24

不觚 发表于 2014-5-7 09: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長階短凳盡兒翁,——小时候看皮影,屋子里挤满了老人小孩。
流影紛繁不轉瞳。——都盯住皮影聚精会神地看 ...

诗意都能懂的,诗情也能引起共鸣。只是细细推敲的话,有些表达还不是那么严谨而已。

長階短凳盡兒翁,--- 不如去掉老人,聚焦儿时的自己:长阶短凳少年童
流影紛繁不轉瞳。--- 纷繁二字还可再想想
夢裏歌弦聲已遠,--- 歌弦,如果能铺垫一下蜻蜓就完美了
蜻蜓貼在燭光中。--- 否则这个巧思就游离于‘忆’的画面之外。

个见哈:)

不觚 发表于 2014-5-8 11:57:49

本帖最后由 不觚 于 2014-5-8 12:16 编辑

山菊 发表于 2014-5-8 03: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诗意都能懂的,诗情也能引起共鸣。只是细细推敲的话,有些表达还不是那么严谨而已。

長階短凳盡兒翁,-- ...

長階短凳盡兒翁,--- 不如去掉老人,聚焦儿时的自己:长阶短凳少年童
————[童和瞳同音,不好。韵部里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字了,好在儿翁问题也不大,就不计了]
流影紛繁不轉瞳。--- 纷繁二字还可再想想
————[容酌]
夢裏歌弦聲已遠,--- 歌弦,如果能铺垫一下蜻蜓就完美了
————[弦歌,皮影戏乐队,是有拉有唱的。弦歌声音远去,表示看皮影已成旧事]
蜻蜓貼在燭光中。--- 否则这个巧思就游离于‘忆’的画面之外。
————[诗句的含义往往不能只靠诗句本身,语境、诗题都是必须要考虑的。根据诗题,4句必须要和回忆皮影联系起来。这样,你就可以悟出4句的涵义了。4句有两个理解,1、蜻蜓是皮影戏里的,这就好理解了,不赘。2、蜻蜓不是皮影戏里的(就像你说的“游离于‘忆’的画面之外”),而是你目前所见之景,这时你若把4句和皮影联系起来,就会悟出更有意境和深意的内涵。(4句里已经有了一些配合帮助你领悟:烛光,皮影戏旧用烛光照影。贴,皮影在光幕上成像,就像窗花贴上去一样。)我很想让你自己试试看能领悟到什么。我的诗往往很考验读者,但肯定给你领悟的线索。这里,诗题就是线索,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你不去结合它怎麽能行呢]

山菊 发表于 2014-5-9 03:32:32

不觚 发表于 2014-5-7 22: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長階短凳盡兒翁,--- 不如去掉老人,聚焦儿时的自己:长阶短凳少年童
————[童和瞳同音,不好。韵部里 ...

童和瞳同音 --- 这个没注意,的确不好。

张老师说得当然有理,只是你的作品如果有意要考验读者的话,那偶肯定是不及格了{:190:}

其实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首诗我是读进去了的。虽然只是在电视上看过皮影戏,但末句我是可以在脑海里形成影像的。而且思绪马上转入我自己的回忆~~~一把挂在墙上的锄头,那是我插队生活的最后一个镜头。

这样的联想是因为我把最后一句解读为:蜻蜓是作者童年关于皮影戏的一个重要镜头。

任何文字的表达都不应该期待读者来完善~~~我个人认为:完美的表达是作者需要做的努力。

不觚 发表于 2014-5-9 19:27:09

山菊 发表于 2014-5-9 03: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童和瞳同音 --- 这个没注意,的确不好。

张老师说得当然有理,只是你的作品如果有意要考验读者的话,那 ...


不觚 发表于 2014-5-7 22:57
長階短凳盡兒翁,--- 不如去掉老人,聚焦儿时的自己:长阶短凳少年童
————[童和瞳同音,不好。韵部里 ...

童和瞳同音 --- 这个没注意,的确不好。

张老师说得当然有理,只是你的作品如果有意要考验读者的话,那偶肯定是不及格了

其实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首诗我是读进去了的。虽然只是在电视上看过皮影戏,但末句我是可以在脑海里形成影像的。而且思绪马上转入我自己的回忆~~~一把挂在墙上的锄头,那是我插队生活的最后一个镜头。

这样的联想是因为我把最后一句解读为:蜻蜓是作者童年关于皮影戏的一个重要镜头。
————【有这个理解就ok了。也不一定是童年的,只要是记住4句的场景和皮影有关就可以了】

任何文字的表达都不应该期待读者来完善~~~我个人认为:完美的表达是作者需要做的努力。
————【如今这个观念已经在改变。一首佳作之佳可以是反复品测而得出来的。其实,此诗还真不是这种情况,此诗仅仅要求把4句和题目要求的“回忆皮影”联系起来即完事大吉,我觉得这不是期待读者完善的问题,而是读者必须要想到的,这个要求是不高的。】:lol

不觚 发表于 2014-5-9 20:08:05

本帖最后由 不觚 于 2014-5-9 22:09 编辑

蜻蜓貼在燭光中。
具体点讲,这句如果和皮影联系起来,我们还知道皮影就是用烛光(旧时皮影用烛光投影)把剪纸傀儡(实际上是剪皮)投影到光幕上,那么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4句就是一种演皮影戏的情景,这就ok了。我觉得这个联想是不困难的。这个镜头表达了皮影场景的再现感,有一种迷蒙的回忆感。
山菊的联想“一把挂在墙上的锄头,那是我插队生活的最后一个镜头。”和皮影毫无关系,这个镜头就勉强了,什么也没表达出来。

山菊 发表于 2014-5-9 23:29:18

不觚 发表于 2014-5-9 07: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蜻蜓貼在燭光中。
具体点讲,这句如果和皮影联系起来,我们还知道皮影就是用烛光(旧时皮影用烛光投影)把 ...

如此说来,作为这首诗的读者俺还是及格了哈{:191:}

如果蜻蜓是某个皮影戏中的角色,相信看过这部剧的人一定会有更多的共鸣!如果前面能留出点地方为蜻蜓铺垫一下,让没看过蜻蜓剧的读者也能生出些联想,那么这首诗就完整了。否则读者就算知道蜻蜓是跟回忆皮影有关的,然后就没事了?那么读者就没法投入自己的情感~~~也就是不能动心了:)

因为不熟悉皮影戏,所以我不能从‘蜻蜓‘的意象里获取更多的关于皮影戏的信息。但是全诗的怀旧气息的确勾起我的回忆,所以我就自顾自地甩掉蜻蜓,走入自己的回忆中去了~~~这是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我的回忆是从阅读中自然生起的,并没有形成艺术作品,所以也就无所谓勉强和表达了。说出这个体验是想说明读者的多样性~~~张老师致力于创作‘传世’作品,就不能不考虑这点。毕竟只有让各个层面的读者都喜欢的诗词,才有可能成为争相传诵,千年不朽的作品。



山菊 发表于 2014-5-9 23:31:55

对了,回忆的结果就是写了两首题春播图绝句:)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29753-1-1.html

不觚 发表于 2014-5-10 08:12:54

山菊 发表于 2014-5-9 23: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此说来,作为这首诗的读者俺还是及格了哈

如果蜻蜓是某个皮影戏中的角色,相信看过这部剧的人 ...

不觚 发表于 2014-5-9 07:08
蜻蜓貼在燭光中。
具体点讲,这句如果和皮影联系起来,我们还知道皮影就是用烛光(旧时皮影用烛光投影)把 ...

如此说来,作为这首诗的读者俺还是及格了哈

如果蜻蜓是某个皮影戏中的角色,相信看过这部剧的人一定会有更多的共鸣!如果前面能留出点地方为蜻蜓铺垫一下,让没看过蜻蜓剧的读者也能生出些联想,那么这首诗就完整了。否则读者就算知道蜻蜓是跟回忆皮影有关的,然后就没事了?那么读者就没法投入自己的情感~~~也就是不能动心了:)

因为不熟悉皮影戏,所以我不能从‘蜻蜓‘的意象里获取更多的关于皮影戏的信息。但是全诗的怀旧气息的确勾起我的回忆,所以我就自顾自地甩掉蜻蜓,走入自己的回忆中去了~~~这是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我的回忆是从阅读中自然生起的,并没有形成艺术作品,所以也就无所谓勉强和表达了。说出这个体验是想说明读者的多样性~~~张老师致力于创作‘传世’作品,就不能不考虑这点。毕竟只有让各个层面的读者都喜欢的诗词,才有可能成为争相传诵,千年不朽的作品。
=============================
看来主要是山菊不了解皮影戏的特点,才没看透“蜻蜓+贴+烛光”和皮影有什么关系,才把它和“锄头+挂+土墙”等同起来。
如果熟悉皮影戏,那么尽管4句的蜻蜓突如其来,仍不碍理解到位,反而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如果过多地铺垫指明某个具体物象如蜻蜓,就有些刻意繁琐了。
其实4句就是让人怀旧就可以了。“皮影的乐曲声已经远去,只有屏幕上(某个片段)的影像还在眼前浮动着”——有这层意思就足够了。
多谢山菊兄对拙作的关注和指点,智深有礼了

山菊 发表于 2014-5-10 08:31:45

不觚 发表于 2014-5-9 19: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觚 发表于 2014-5-9 07:08
蜻蜓貼在燭光中。
具体点讲,这句如果和皮影联系起来,我们还知道皮影就是 ...

哈,张老师被俺绕烦啦{:190:}

哪里敢说‘指点’,一点肤浅的读后感而已~~~也就是仗着在自己家,来的也多是熟人,不会怪俺才敢放胆妄言的:)

看来张老师来去匆匆,也没有仔细看贴~~~我虽然没有亲身坐在台下看过皮影戏,记得在电影院里还是看过几部的。印象最深的是《红军桥》,地主和地主婆,一胖一瘦,那模样现在还想得起来呢!

还有一个好像是《人参娃娃》,红肚兜,满头冲天小辫,很可爱的形象:)

不觚 发表于 2014-5-10 10:43:05

电影和皮影还是不同,不像老皮影用蜡烛。红军桥我也看过,至今还有几个镜头的印象。记得地主和老婆拿着灯笼照桥上牌子,读出红军桥三个字后就吓得掉下桥去。呵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童年碎憶之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