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鲁迅
本帖最后由 猫元帅 于 2014-4-12 13:38 编辑最近一直用鲁迅的《呐喊》做印台,红色封面封底,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复排,一九五三年十一月第三次印刷,人民大学图书馆藏书。我没去过人民大学图书馆,我也不是孔乙己,这本书大概是在中国书店买回来的。时间太久忘记了。
由于是经常用,所以偶尔坐马桶的时候也会捎带手拿上看看。其实《呐喊》里面的文章大部分都很熟悉了,有几篇是进了教材的,而且还要求背诵,当年是烦不胜烦。不过现在再看看,倒是别有一番感想。
鲁迅,不是陆逊,也不是鲁肃,而是鲁迅。
鲁迅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有人说是杂文,有人说是小说。其实我觉得都差不多,在其生活的时代,要以文为剑的,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都是战斗的工具。他没有闲情逸致搞什么民国范儿,也不会讲冷笑话,他就是要战斗,要去敲击对手的脑壳。但是在战斗之余,鲁迅仍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温情的文字。比如《一件小事》里面对于车夫的描写,既不煽情也不做作,但却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对车夫的仁爱之心。再比如《药》《孔乙己》,虽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鲁迅并没有鄙视他们,而是发自内心的怜悯。这种爱,是对劳动人民的爱,也是对普罗大众的爱,是真正的普世之爱。这一点,现代的作家是根本没有的。李敖吹自己吹了那么多年,可是归根结底他还是个漂浮的文人。鲁迅的伟大,部分也在于此。
我觉得鲁迅的文字功力还是很好地。虽然不像老舍那类作家那么的优美,但是却很精到。看鲁迅的小说,总是能被一下一下的刺中心窝。《孔乙己》里面,连用两个“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样用法,在高考的时候是定要扣分的,然而鲁迅用在这里,却是文眼。有谁看到这里会真的觉得快活呢?
鲁迅是伟大的,正因为伟大,就会有人去诋毁他,就会有人去贬低他。有的人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有的人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客观,还有的人不过是借此做事罢了。然而,这些人越是拼命的运动,就越反衬出鲁迅的伟大。那些踢到雕像的人看似勇武,其实展现出的恰是“皮袍下面的小”。
鲁迅先生的文章,年龄越大,读起来越有味道。也很喜欢那一段时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 鲁迅的文章越读越感觉叹为观止。 {:225:}{:225:} 鲁迅把中国人看穿了,讲透了,骂惨了。
他要是全世界转转,会发现世界人民其实都是这个德性。
{:222:}{:222:}{:222:} 赞同,于是来顶。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4-4-19 03:46 编辑
鲁迅对有些人是骂得很不厚道的,比如女高师的杨荫榆校长。
80年代的某天,我们办公室楼前一些人在议论纷纷。说是有人刚从文化部办事回来,看见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大闹文化部。一个老师问,是不是因为杨荫榆?回答:正是。
我孤陋寡闻,问,杨荫榆是何人?老师回答,杨绛的三姑母,女高师(现北师大)校长,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骂她是反动校长,还有篇专门辱骂她的文章说她“寡妇治校”,把她彻底搞臭。杨荫榆被迫辞职后,回到家乡苏州。她的晚年铁骨铮铮,不畏强暴,为保护女学生,1938年1月1日,被日寇枪杀在冰冷的河水里。
当年可能正值北师大校庆,北师大的历任校长名单里杨荫榆的名字被蒸发,引起杨家人的不满,要求尊重历史。据传事情从教育部闹到了文化部。但是鲁迅的儿子当时在文化部电影局当着官,上面只好和稀泥,让杨荫榆继续顶着“反动”的帽子。
后来读了关于女高师的“驱羊(杨)运动”的往事文章,发现鲁迅骂杨荫榆基本出于私心。 他要是活在今天,那肯定是什么博客大V之类的。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4-4-18 04:00 编辑
宁娜 发表于 2014-4-16 01: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鲁迅有些人是骂得很不厚道的,比如女高师的杨荫榆校长。
80年代的某天,我们办公室楼前一些人在议论纷纷 ...
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讲述“驱羊(杨)运动”。虽然发生冲突那天他根本不在场,晚上回来听到的都是来自许广平等学生哭哭啼啼的一面之词,校长勾结北洋军警打了学生啥的,但他的匕首和投枪厉害,占尽话语权。我们基本听不到杨荫榆方的讲述。
但是有别的目击者。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现场有一个旁证,下面是他看到的一幕和所发的感叹:
“确实不虚,那时杨先生仿佛拿出全副的精神,一面吩咐巡警,无论如何不准动手,一面硬跑出门外,前后左右用巡警包围,向西院走去。一时汹涌唾骂的音乐大作。详细的情形我不便述,恐怕为官僚及一班反动者所利用。可怜我们平时最敬爱的青年淑女,为什么要做到那步田地。假若我是一个基督教徒,我只好跪下求皇天皇天……声音稍稍平息,我才逢人打听,那是怎样一回事。原来是杨先生申明要由杂务课升到校长室办公!这可算是我所见的第二幕。
这种戏我再不要看了。所以无论如何,要求了杨先生放我出去。杨先生道了歉,准了我的要求。阿弥陀佛!我竟逃脱了苦海。可怕的是那无限风波,无量劫数,要到何时才可了结。
朋友们说,有人以为我是‘杨先生的死党’。无论就私交,就职务说,这个头衔,我真不配。我并不是票友,本行的笨事都做不完,哪有闲工夫去干那些玩意。假若我在女师大有了职务,或者是一个‘教育家’,或者是社会上负重望的人,就那一天的情形看来,即令替杨先生作了死党,我还不失为一个人。可是杨校长已经死了,问题已经变更了,我不过为那位校长先生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完了,还有什么话说?”
这是一个科学家看到的八月一日的现场。跟学生们的描述,跟鲁迅等人笔下的描述,何啻霄壤。我们是该相信这个无辜而且中立的科学家呢,还是该相信那几十个情绪激动的学生,还是应当相信那天根本就不在场的鲁迅等人呢?
“就那一天的情形看来,即令替杨先生作了死党,我还不失为一个人。”这话是多么沉痛。
有人分析,杨荫榆替代的前校长许寿裳是鲁迅的好友,许聘请鲁迅做北师大的兼职教师。到了杨时,觉得学校里兼职教师太多想要一律辞退改聘专职的,才引起反弹,鲁迅因而一直看杨不顺眼。另外,鲁迅与许广平25年3月开始师生恋,到8月关系已不一般,在许广平与杨荫榆的冲突中鲁迅难以中立公正。
本帖最后由 natasa 于 2014-4-16 06:25 编辑
杨荫榆这事老周确实有不厚道的地方,但是当时到底是什么情况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
还有更龌蹉的说法,说是杨荫榆挡了教授们拿女学生寻开心的路子被教授们鄙视,鲁迅也掺和进去了。 可信乎?呵呵,真的只有鬼才知道了。
1924年秋季开学之际,由于南方发大水以及江浙战乱的影响,部分学生回校耽误了一两个月,没有按时报到。杨荫榆决定进行整顿校风,她在学生回来以后,制定一个校规,说凡是逾期返校的都要开除,但在具体处理时严厉处置了平时不听话的国文系三名学生,要求他们退学,而对于和自己关系好的学生却放过不问,这一显失公平的做法引起了学生和教职工的严重不满,女师大“驱杨风潮”由此爆发。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召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明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她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察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杨绛先生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对此解答道:“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 宁娜 发表于 2014-4-16 01: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鲁迅对有些人是骂得很不厚道的,比如女高师的杨荫榆校长。
80年代的某天,我们办公室楼前一些人在议论纷 ...
最好不要拿这种传闻出来说事。谁看见过杨绛大闹文化部了?老人家还在世呢。
还有你姨外婆看见许广平在鲁迅办公室里坐他大腿那事儿,任何一个人在公共平台上写出来都是不严肃的。这毕竟不同于私人聊天。
你想说鲁迅对有些人骂得不厚道,并不需要这些花边儿来支持你的观点。 易明 发表于 2014-4-16 15: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最好不要拿这种传闻出来说事。谁看见过杨绛大闹文化部了?老人家还在世呢。
还有你姨外婆看见许广平在鲁 ...
民间各种名人八卦多了,袁孙蒋毛的八卦都能随便说,周的有什么不能说?
看看今天的各种公知和学运,我看周和参加学运的都不是什么好鸟,当然这不是说杨就有多好。 本帖最后由 江小鱼 于 2014-4-17 00:21 编辑
其实讲起鲁讯肯定会吵架, 盖不例外. 转个八褂给大家消消火.
http://www.nettong.com/content-62979-1.html
里面提到了许羡苏我是孤陋寡闻地第一次听说, 就放狗搜了一下.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4-4-25 03:18 编辑
江小鱼 发表于 2014-4-17 00: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讲起鲁讯肯定会吵架, 盖不例外. 转个八褂给大家消消火.
http://www.nettong.com/content-62979-1.html
...
<<<1926年3月18日一早,许广平来到鲁迅家告诉他,准备今天去政府门前游行示威。一向“只吹喇叭不冲锋”的鲁迅连忙阻拦,强硬地将学生会总干事许广平留在身边。果然,游行队伍在政府门前,遭到卫队开枪射击,47人死,200余人负伤。这就是“三一八”惨案。游行队伍的骨干,本应走在队伍前列的许广平,因鲁迅的阻拦而逃过此难。事发当日段祺瑞赶赴现场,长跪不起,许诺严惩凶手后引咎辞职,并立誓终生事佛吃斋。4月20日段下台。段祺瑞在下台前曾通缉五十位 “过激”教授,林语堂问鲁迅如何应付,鲁迅的回答是“装死”。>>>
一直以为许广平是站在队伍最前列,从枪林弹雨中逃生的呢!(耳边响起样板戏):却原来-- 宁娜 发表于 2014-4-17 21: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直以为许广平是站在队伍最前列,从枪林弹雨中逃生的呢!
不记得3.18是啥了, 又放狗搜了一下, 那八卦说许广平没去貌似是真的.
寒夜血痕
——1926年“三一八”惨案前后 (上)
http://bjrb.bjd.com.cn/html/2013-07/16/content_90169.htm
本报记者 黄加佳
1926年3月18日,为了反对《八国通牒》,群情激愤的学生和市民走上街头。当他们来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时,荷枪实弹的府卫队向他们开了枪。47名游行群众惨死街头。这就是著名的“三一八”惨案,“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惨案发生后,北京知识界发出了怒吼,鲁迅连发7篇檄文,包括名篇《纪念刘和珍君》、《淡淡的血痕中》。
段祺瑞执政府很快倒台,但随后而来的奉系军阀更加严酷。许多知识分子被通缉、被逮捕、被枪杀,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北京“往南方去”。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1926年3月18日,正在女师大读书的许广平把刚抄完的《小说旧闻钞》送到宫门口西三条21号鲁迅的寓所。撂下抄稿,许广平转身要走。鲁迅问:“为什么这样匆促?”许广平回答:“要去请愿。”
这一天,北京学生总会、北京总工会、国民党北京市党部等组织要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通牒国民大会”。作为女师大学生领袖的许广平,自然不会缺席。在大队集合之前,她抽空把抄好的稿子先送到鲁迅家。
得知许广平要去请愿,鲁迅不大以为然:“请愿请愿,天天请愿,我还有些东西等着要抄呢!”听先生这么一说,许广平不好违拗,只得钻进南屋抄起稿来。当时她一定想不到,鲁迅的一句话很可能救了她一命。
“写着写着,忽然有人来报信:‘铁狮子胡同段执政命令军警关起两扇铁门,拿机关枪向群众扫射,死伤多少还不知道。’”后来许广平这样回忆。一听这话,她扔下笔,跑回学校。不多时,她看到两名同学——刘和珍、杨德群的尸体,鲜血淋漓地被抬了回来。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4-4-19 03:51 编辑
江小鱼 发表于 2014-4-18 01: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记得3.18是啥了, 又放狗搜了一下, 那八卦说许广平没去貌似是真的.
寒夜血痕
——1926年“三一八”惨案 ...
为自己保留“革命火种”,让别人去当直面淋漓的鲜血的猛士。狡猾狡猾地!
历史真是一面镜子,有时还是照妖镜呢。
江小鱼 发表于 2014-4-18 01: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记得3.18是啥了, 又放狗搜了一下, 那八卦说许广平没去貌似是真的.
寒夜血痕
——1926年“三一八”惨案 ...
内容好丰富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