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电视机橱窗倒很有时代特色,正是电视机刚刚开始进入普通人家的时代。
里面最低的那台还是电子管的,十四寸,七十年代要八百多元,属于最早进入中国居民家的品种,也要家境相当不错的家庭,俺爹对门当时住一位处长,他夫人工资也不低,那时他家就有一台。
右边被人挡住一部分的那台也是14寸,不过是彩电了。价格不清楚,老百姓肯定是买不起的(南京熊猫出的第一台彩电,晶体管的,十八寸,要上万),我父亲单位有一台,每到周末就搬到小广场给大家看,一边看还要一边调。
上面的小的是9寸黑白晶体管的,南京第一次上市时价420,那年俺刚好回南京探亲,在全家的强烈要求下父亲同意买了一台。
低层靠后屏幕比较黑的那台是12寸黑白集成电路的,大约在9寸出现一两年后开始上市,价格在四百以下,南京电视机厂出的卖360,从此机开始电视机在中国大规模普及,中国还专门进口了一座厂为此机生产集成电路,建在无锡。
实际上从9寸电视机上市开始,前面的那14寸电子管电视机已经没有市场了,南京的电视机店从来没把它们一起展出过,上海这店还把它展出来可能是为标榜自己是老店吧?
题外话:12寸黑白风光了几年后,另一种14寸彩电开始进入中国,不过已经是集成电路的了。南京熊猫厂进的第一批为避税是大散件,进口后插在一起就行了,卖900多元。但这14寸彩电没风光几天,很快十八寸的就把它打倒了。从18寸彩电开始彩电在中国大规模普及,同时彩电价也坐了过山车。刚上市时价一千八,很快就开始要票,然后涨价,最高涨到四千多。彩电票也是相当金贵的东西,我弟弟就用两张彩电票把分配的小套变成中套。
那时俺丈母娘为准备内弟结婚(对象还没影)要买彩电,当时已经超三千,有票也要三千元。我说不用急,等他结婚时如果彩电比现在贵,多的钱我出。她不听,只好想法搞了张票买了一台,还买了台冰箱。最后结果是按内弟结婚时的价两大件多花了约三千。
潮起潮落 发表于 2013-12-29 23: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镜头记得,一帮外地人木呆呆地围观西洋景,总会想起鲁迅杂文描述的某个场景
眼神跟自信心很有关系,国人在七十年代的自信心还不如五十年代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3-12-29 14: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哎,现如今好像很少见那种涂口红,香飘万里的外国女人了哈~~
还记得第一次到北京站,一位外国妇女匆匆擦身而过,一种震撼的感觉,你们能相信吗,那是俺第一次见到真实的外国人!;P
以前一直在小城市,看到种种脏乱差总以为自己不巧住在中国比较烂的地方,一到北京才知道,中国都那样,相当失望。 楚天 发表于 2013-12-31 04: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记得第一次到北京站,一位外国妇女匆匆擦身而过,一种震撼的感觉,你们能相信吗,那是俺第一次见到真实 ...
那年月外国人经常被围观,北京还算好一点的。
七十年代中期的北京,至少表面上还是相当光鲜的,长安街贼宽,在一片低矮平房绿树荫里显得民族宫,电报,电信大楼高大伟岸,马路上行人稀少,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就是太阳直射太晒(啊哈,如今听着跟神话似的了)
当时北京人口可能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一方面青少年大部分都插队去了,另一方面很多机关干部下放五七干校还没回来,还有就是很大一部分人都住在军队大院,机关大院或者大学校园里,平时也不怎么出门,再加上那年月外地人不许随便进京,街上行人真的很少。 本帖最后由 潮起潮落 于 2014-1-6 15:55 编辑
上一组广州1975年老照片,广州没去过,就不加图说了。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05/193812fxgggp8bzp4zpkff.jpg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05/193804ittkoo0ojyjijtj0.jpg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05/193821saz36vf1f0gupz6a.jpg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05/193838rzs7xhcm1eecmunn.jpg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05/193846arfr0yf2jwzynyj0.jpg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05/193829kmnaa3ixixxn7sxa.jpg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05/193755yzlcp8thqseleptq.jpg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