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马 发表于 2013-2-1 16:44:46

河蚌 发表于 2013-2-1 15: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的毕业论文是手写的,在专门发下来的论文格子纸上,打印是不允许的,态度是不端正的。
90年代初,还 ...

是啊,那几年真的是突飞猛进,使用电脑的习惯就像差了一代人一样。

但是话说回来,我觉得练习盲打也不用上面这些东西啊。我们当时就是系里有个机房,一个巨大的Unix工作站,单独在一个小玻璃屋里。连出来几十台Terminal。我们每人一个Terminal,在上面练盲打,写Pascal程序什么的。

河蚌 发表于 2013-2-1 16:55:26

响马 发表于 2013-2-1 16: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啊,那几年真的是突飞猛进,使用电脑的习惯就像差了一代人一样。

但是话说回来,我觉得练习盲打也不用 ...

我们刚上学时,机房里还是IBM-PC和AT,那些电脑都十分贵的,小型机是不对本科生开放的。学校期间的上机课是很少的,都是带着任务去的,将程序敲进去要花时间。
92年学校将电脑更新换代,一台286机器要2万多元钱,386要3万元多,计算机系一个学期有40机时,其余的机时要拿钱买,286的1元,386的3元。当时一个月生活费50元就够了。
在我们毕业很长时间内,在软件工程的书上,还是提倡先将程序写在纸上,然后复核,然后再输入电脑中,认为,直接在电脑上写程序,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你看,现在的书上敢这么写吗?

黯影 发表于 2013-2-1 18:51:53

本帖最后由 黯影 于 2013-2-1 18:55 编辑

河蚌 发表于 2013-2-1 12: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为啥总是会把语句中加的条件限定给去掉呢?俺真是不明白。
我说用电子邮件是大企业病吗?我说的是,相 ...

我没说电子邮件是大企业病啊,我在强调邮件是个工具,跟大企业病没有什么联系,就是认为你说这个“我说的是,相互沟通依赖电子邮件是大企业病(而且是外企的)”是错的啊。至于老兵说那个本来是个习惯优先级问题,邮件一发,聊天工具通知一下,对方不搭理,你以为这边就什么也不管了,不会打电话联络了啊。办公室里大家都坐那么近,又不是客服中心,总打电话是会影响别人工作的。

响马 发表于 2013-2-1 22:25:48

河蚌 发表于 2013-2-1 16: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刚上学时,机房里还是IBM-PC和AT,那些电脑都十分贵的,小型机是不对本科生开放的。学校期间的上机 ...

硬把一个IT外包的帖子聊成了忆苦思甜帖,哈哈。:P

我们系当时PC机管得严,因为PC上可以干的事情多。打游戏啊,写Windows程序啊什么的。Unix机房基本上随便用,因为那台Unix太差了,也干不了实际工作了,就是给大一的学生上《Pascal程序设计》用,呵呵呵。

我们系有个大牛师兄是93级的,曾经拿过国际机器人比赛的大奖,入学时给我们分享经验是说,因为学校的机时不够用,他经常走路到北邮去上机,当时北邮的条件比较好。他在北邮的机房里把Turbo Pascal的源代码看了一遍。我当时听了之后暗下决心,也要追随大牛师兄的脚步。结果……后来就发现了教育网里有BBS这个神奇的玩意儿……

响马 发表于 2013-2-1 22:28:41

黯影 发表于 2013-2-1 18: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没说电子邮件是大企业病啊,我在强调邮件是个工具,跟大企业病没有什么联系,就是认为你说这个“我说的 ...

是。一般就是先发邮件,如果在合理的时间段内没回复,就打个电话说一下。这个跟大企业病没关系。不直接跟客户打交道的研发工程师,很讨厌接到电话。

河蚌 发表于 2013-2-1 22:48:43

响马 发表于 2013-2-1 22: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硬把一个IT外包的帖子聊成了忆苦思甜帖,哈哈。

我们系当时PC机管得严,因为PC上可以干的事情多。打游 ...

是想让你们知道,计算机不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

响马 发表于 2013-2-2 15:55:37

河蚌 发表于 2013-2-1 22: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想让你们知道,计算机不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

这个,俺计算机导论第一节课就知道鸟,哈哈。;P

意广才疏 发表于 2013-2-5 17:37:57

响马 发表于 2013-2-1 22: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一般就是先发邮件,如果在合理的时间段内没回复,就打个电话说一下。这个跟大企业病没关系。不直接跟 ...

何止是讨厌,根本是痛恨。曾经一个下午啥进展都没有,就因为有 4 个电话进来,每次都打在节骨眼上,接完最后一个电话挂断之后我差点把电话砸了。

现在待着的公司,研发人员桌子上根本没电话,感觉真是好了很多。

桃李不言 发表于 2013-2-5 22:11:15

跟中国的沟通很成问题,我们公司就我一个中国人,经常被市场和采购抓差帮忙,电话沟通困难也就罢了,电子邮件也是完全看不懂想说啥呀...

冰雪迎梅 发表于 2013-2-5 23:06:20

河蚌 发表于 2013-2-1 1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偷工减料和建筑速度之间是没有必然的关联。
建筑速度第一个与项目总体控制有关,反而是资金越充足材料越 ...

这个解释合理。其实德国这边修什么建什么比较慢,跟他的劳动保护法规有关。举个例子,我们这个学校所有门窗玻璃要更新一遍,计划十年完成,工人就那么四五个。 公司聘请的人多了,都是几个月的临时工,谁干啊。人来了解聘的时候麻烦也大了去了。

冰蚁 发表于 2013-2-5 23:57:56

河蚌 发表于 2013-1-31 23: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为啥总是会把语句中加的条件限定给去掉呢?俺真是不明白。
我说用电子邮件是大企业病吗?我说的是,相 ...

中国社会就是急,就是要抢。其实抢也不见得就抢出效率来了。这个就象赶公交,上飞机这些。其实慢下来一点,有序可控,比这种“急”要好。

冰蚁 发表于 2013-2-6 00:01:22

河蚌 发表于 2013-2-1 02: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的毕业论文是手写的,在专门发下来的论文格子纸上,打印是不允许的,态度是不端正的。
90年代初,还 ...

那你们学校真应该多弄点打字机。毕业论文里要有手写程序code,那太痛苦了。

冰蚁 发表于 2013-2-6 00:08:47

河蚌 发表于 2013-2-1 03: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刚上学时,机房里还是IBM-PC和AT,那些电脑都十分贵的,小型机是不对本科生开放的。学校期间的上机 ...

我本科那时候还是用小型机+终端,这样毕竟比用pc省钱,好象是92-93年的事情。后来大概是95年就全换pc了。

semtex 发表于 2013-10-31 02:33:05

搞建设还是中国效率高。我以前在纽约郊区坐火车上班。小车站修站台。两年还没修好。在中国,两个月的事。

穿着裤衩裸奔 发表于 2013-10-31 10:12:41

同意语言和时差障碍。这两条影响太大了。

做外贸多年,感觉这两条几乎无法逾越

范进中举 发表于 2013-10-31 10:52:42

知之后哀 发表于 2013-1-31 11: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国内懂业务的英语人才还是很缺乏,就我现在带的四地团队,国内的人均工资也都过2万了,可是要开展国际商务还是 ...

欧洲人是真心看不起中国人的,骨子里。美国人就是做生意的,看不起看得起,反正钱挣了再说

然后203 发表于 2013-10-31 11:26:01

大家工作的目的,并不是去做好企业,谋求双赢,而是想着如何更多地从公司赚钱。

我怎么觉得这是现在很多组织的通病呢?利用组织资源和平台资源,一门心思为个人谋福利。

禅人 发表于 2013-10-31 11:26:22

河蚌 发表于 2013-2-1 11: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出差是常态。
公司很多销售,根本没太多的联系,有些连面都没见,我怎么知道哪个人会发来邮件呀。
人家 ...

outlook有自动回复功能的呀,如果出差、休假甚至临时出去开会,我会将outlook设定在 out of office 状态,里面事先留言,说明人不在、几时回、可能不及时查邮件、有急事找谁联系等等。

cipher 发表于 2013-11-15 11:09:12

作为外包行业中的说几句:

印度为什么比中国发展的好,因为印度相关业务开展的早,并且外企的中上层印度人居多,必然向着印度,谁不想没事儿多回国看看呢?

再者,最近几年中国汇率升得厉害,国内货币贬值厉害,造成工资成本很高,雇1个中国人都能雇3个印度人了。

另外,自从最近这次金融危机,欧美业看出来了,外包缺点也很多,有很多公司都到人力成本低的地方自己建共享服务中心、研发中心什么的了。

最后,国内现在的外包公司的管理还是跟不上欧美企业的标准,往往1-2年就本土化了,什么本地公司的弊病全都学会了,这方面就不细讲,省得挨板砖。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技术外包为什么印度多而中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