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实地解析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5-9-27 19:20 编辑自驾出差南京,顺路游览了镇江,站在镇江北固山山巅遥望大江东去、万千气象的时候,情不自禁的吟诵南宋词人辛弃疾这首传诵千古的佳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5Ozl8DZ4zMDBskIJvFgGaSctKppAeEhI2wXoKFIx6G7b1utPzmDV43iYUQoOHUKaCQ1XXYMMTAsPMXxK44kHkZsTJcf2szE4U_rpQwzY4u0Wr2GtG0kMbhLIteECVWSJ5cCdOg
京口就是如今的镇江,北固山是长江边一座小山(海拔55米),山顶处有甘露寺,相传刘备与孙权会晤时曾在此赞叹“天下第一江山”。
从三国、南北朝到辛弃疾时期的南宋,京口北固山一直是长江防线重镇。 公元1205年(南宋开禧元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登上北固山,感慨于北伐大业不能酬志,怀着忧虑和悲愤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
https://picx.zhimg.com/80/v2-17b16469596ddf7b3902d91f1bed4684_1440w.jpeg
北固山上有北固楼,在楼顶遥望长江北岸,斜对面就是瓜州古渡口遗址。北宋王安石有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此地向西百余里,就是南京。
https://pic-private.zhihu.com/v2-d0de466e6bc1a6fa3d94cc6aa37da72f~resize:1440:q75.jpg?source=1f5c5e47&expiration=1758970540&auth_key=1758970540-0-0-d1d65665c8c76ee8f674bf4ff4478787&protocol=v2&sampling=False&animatedImagePlayCount=1&overTime=60&incremental=False&sceneCode=article_draft_web&animatedImageAutoPlay=False&retryCount=3&precoder=False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的笔下,一向对立志北伐的孙权有深刻的钦佩和赞美。孙权也曾短暂定都镇江,对这里的江防十分重视。
辛弃疾毕生立志北伐而不成,在此悲叹无论是以前京口的繁华还是各路英雄的光辉事迹,都随着岁月风雨流失了。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的另一位偶像,是刘宋王朝开创人,宋武帝刘裕(为了区别于后期的宋朝,历史上将刘裕的宋朝称为刘宋)。
三国之后西晋完成统一,不久后就因为八王之乱分崩离析,进入到凌乱不堪的各地军阀混战时期。北方地域游牧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史称五胡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
五胡十六国之后,再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合称北朝),直到北周大将杨坚建立隋朝,并派遣次子杨广率领大军攻破南朝陈,全国才再次统一。
https://picx.zhimg.com/80/v2-c138f243038f9fef3c0872fd96ed263f_1440w.webp
南朝宋武帝刘裕画像
南朝主要是宋齐梁陈,宋武帝刘裕原来是东晋北府军大将,各路征战军功显赫,使得南方出现了百年来未有的统一局面,并结束了东晋开创南朝宋。
刘裕就出生在镇江(京口),所以词里有这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在清朝时期,镇江集了很多纺织经营户,所以店门口随处可见放置着织机的梳栉,叫做“梳儿巷”。刘裕曾住的这条巷子就位于梦溪园巷和寿邱街之间。
这次开车到镇江,因为时间紧迫+过于堵车,就没开去这条街,略微遗憾。
刘裕虽然号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但出身很贫寒,因此小名叫寄奴;这是个不太雅的称呼,大意是“没人要的小P孩”。但刘裕长大后的一番作为,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是一位奇人。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的军事能力极强(谥号里有一个武字),他先后消灭南燕、后秦等国,还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势力深入到黄河流域。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
刘裕死后,南朝宋经历了短暂的动荡,由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继位,史称宋文帝。
https://static.bjd.com.cn/dams-res/editing/image/202312/29/658ec494d5deca83f8f63772.jpeg
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元嘉)延续父亲刘裕的治国方略,努力推行各类繁荣经济文化的措施,开创了魏晋以来最好的社会局面;谢灵运、刘义庆、鲍照、裴松之、范晔、颜延之、祖冲之、何承天等文化名人都活跃在这个时代,《世说新语》《后汉书》《三国志注》等旷世名著也诞生于这一时期,元嘉之治,也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
刘裕去世以后,北魏趁机收复了河南等失地;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一直立志于北伐,要再次收回河南一带。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元嘉之治的成功,让宋文帝刘义隆有些膨胀,他一直想创立更多的军事功绩,超越他父亲刘裕的丰功伟绩。
辛弃疾认为刘义隆在准备不够充分的局面下,就仓促草草发动了三次北伐,结果在军事上遭遇大败,不但失去了大部分收复的失地,还导致北魏大军直抵扬州,兵临长江边;刘义隆惊恐不安的登上建康(南京)幕府山,遥望北魏敌军。
四十三年: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从北方抗金南归,至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辛弃疾借古讽今,此处直接批评南宋当时权臣韩侂胄的北伐仓促而就,浪费军力和大好时机。
开禧北伐:宋宁宗时韩侂胄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开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宋军纷纷出击。然金军方面早有准备,故上述宋军进攻皆以失败告终,金军乘胜分路南下。面临这种不利局势,韩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
时隔四十三年,站在北固山上遥望长江北岸的辛弃疾还是愤恨不已,似乎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百姓罹难的画面仍在眼前。
辛弃疾毕生都是著名的主战派,但他并非过激分子,而是主张更有谋略和周密计划的北伐,不然就会徒然浪费南宋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国力军力。(这个背景,和宋文帝刘义隆当时的局面十分相似)
再说回北方:
https://p3-pc-sign.douyinpic.com/tos-cn-i-0813/oQAIAAhrIIPBIAClCPgZIECGS6oxSii0AgWKD~tplv-dy-aweme-images:q75.webp?biz_tag=aweme_images&from=327834062&lk3s=138a59ce&s=PackSourceEnum_SEARCH&sc=image&se=false&x-expires=1761217200&x-signature=0DR2RPHRAD7FfpDitseUEqwGah4%3D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姑苏慕容氏,一直幻想要恢复祖上的荣光;慕容复的故国,应该指的是后燕。当时北魏皇帝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大破后燕,奠定了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 后燕不久后灭亡,金庸笔下的慕容家一直深记此仇,因此给自家定居的庄园命名为参合庄,以示不忘祖宗的耻辱。 五胡十六国存在时间都很短,甚至于后人想搞清楚都比较困难,到了天龙八部故事发生的北宋时期已经数百年之久了,慕容氏的笑柄就在于此,也导致慕容复最后走向疯魔。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4/Map_of_Northern_Wei_and_Liu_Song_Dynasty_ja.png
南北朝动荡不易,所以各路势力的边界图非常不固定,这张图只能暂时借用一下。 图中宋就是指南朝刘宋(公元420年就是刘裕登基初年),可以看出当时的北魏还相对略弱小。
鲜卑族人拓跋珪(出生于内蒙古凉城,也就是参合陂)是北魏王朝的开创者,一生征战不休,谥号道武皇帝;他孙子拓跋焘出生于山西大同(和张辽与笔者都算老乡),继承了爷爷出色的军事才能,史称“英图武略,事驾前古”。
拓跋焘即位后,亲征大夏,克长安、统万,生擒夏主赫连昌;继攻平凉,驱逐赫连定。太延二年(436年),取龙城,灭北燕。太延五年(439年),取凉州,俘北凉主沮渠牧犍。屡次出兵击败柔然、高车、吐谷浑,采取镇抚兼施之策,使西域及东北诸国遣使朝贡,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结束十六国割据局面,与南朝宋对峙。
雄才大略,谥号是魏太武皇帝(注意区别于曹操)。
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TQup0NRwvvZIZRWVxyT9iToMIIccUHIbtF6LXjVXh8BzlKmr_5PIP2Tq0qDRTkqdJgmKE&usqp=CAU
一看相貌,就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也有小名,叫做"佛狸伐"由"佛狸"(鲜卑语"符离",意为狼)与"伐"(鲜卑官职称谓)构成。该名称遵循草原民族"官号+职位"的复合命名传统,其中"伐"在汉文文献中多异译为"跋"
佛狸的读音为bili,就是:“狼倌儿”的意思,北魏是鲜卑族,游牧民族多崇尚对草原猛兽--狼的敬畏,因此这是个很好的小名;比起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寄奴”,出身可高贵多了。
据传后来有视频网站借用了这个很好的小名,只是简单重复了一下就拿来使用,并因此一炮走红。这个网站就是bilibili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秋七月,宋文帝刘义隆下诏北伐。刘义隆的仓促北伐,让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佛狸)大喜过望;刚刚击破柔然的北魏,可以借机大举南下。
刘宋前期进展顺利,但是北魏拓跋焘大举反攻,大胆的向南长驱直入,纵深穿插;到了12月,拓跋焘抵达瓜步,北魏远征军来到了长江的岸边,“其军锋杀掠不可胜算”,刘宋几乎都“望尘奔溃”,投降北魏的人,更是不可胜数。刘宋方面也自知“北伐败辱,数州沦破”、“诸将奔退,莫不惧罪” 、“百守千城,莫不奔骇” ;于是,宋文帝刘义隆被迫遣使向北魏求和
至此,拓跋焘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志愿,而刘义隆只落得了“仓皇北顾”。
瓜步就是瓜埠,是长江边著名的古渡口,位置在现在的南京市六合区东南部。
https://picx.zhimg.com/80/v2-c8d99cbcbb23af4d59c9c472a9ccd99a_1440w.jpeg
注意上图所示,此地属于南京江北的六合区;图右中所示墩墩头像那里,就是瓜埠古渡口;从这里通过滁河与长江主水道连通。
(注意:要区别于瓜洲;瓜洲镇属于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润扬公路大桥、镇扬汽渡、扬州港与其毗邻相接,镇江金山寺与园区隔江相对。)
换句话说,当时拓跋焘是在南京六合区江面和南京幕府山上的刘义隆遥望相对。 而辛弃疾这首词的所在地是在镇江(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京口),和长江北岸的瓜州古渡口遥望相对。
南京是瓜埠渡口,镇江是瓜洲渡口,切勿搞混。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30312/98021d665922422db0a25f536cdcb653.jpeg
这座山就是瓜埠山,周围有滑坡风险提示,切勿接近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率步骑十余万南下,设行宫于瓜埠山(又名龟山)之上。因太武帝小名佛狸,后人便把此行宫改称佛狸祠(又名太武真君庙)
就为了这块石碑,专程驱车到村庄边寻找,终于在黄昏时分抵达。
https://imgcdn.yzwb.net/16714504979986253_1671441817000coverWaterMark.jpg?imageMogr2/thumbnail/1080x%3E/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30312/ca1b92fd74844808bdcfab034d471129.jpeg
此地已经变成一座禅寺,名为太平禅寺。寺庙里正在大兴土木,看得出来最近数年香火才开始变得旺盛,而在此前应该是门可罗雀香火寥落。
https://pic1.zhimg.com/80/v2-df7ba227533fdd598cf8b8d586ab1342_1440w.jpeg
https://picx.zhimg.com/80/v2-2a0500278b3433a5a2848865205d2d6b_1440w.jpeg
这座井亭以及这口井已经被深草淹没,颇费周折才寻路走到井边。没想到井口颇大,直径达2.6米,是南京市现存最大的古井。
当年拓跋焘就在此驻跸,应该饮用过这口井里的水。
拓跋焘几路远征军虽然都进兵至长江北岸,但北方人不习惯南方气候,军中爆发疾疫,于是北归。这个遭遇和当年曹丞相颇为相似,古代大军集结并长途行军打仗,瘟疫暴发的概率就会变得很高;这一点并不仅仅是北方军队到达南方才会发生,孙权大军北上到达合肥城下,也是因为瘟疫不得不败退撤军,参看俺的拙文“初夏合肥访张辽(上)”。
拓跋焘大军撤走了,他的行宫被改建成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后来的老百姓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
辛弃疾词中感慨的这两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意思是说当年北魏拓跋焘明明是南下侵略到了长江边,但长江北岸的老百姓久居敌人铁蹄之下,已经忘却了自己的故国身份,而是把侵略者拓跋焘当成一位神祇来崇拜祭祀,“一片神鸦社鼓”意思是说香火十分旺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种失落的场面,真是不堪回首。
(当我们到达佛狸祠遗址的时候,发现只有这块小石碑还残留着拓跋焘的一点点痕迹,其余都是太平禅寺的物业;夕阳西下秋风渐起,感觉十分萧瑟;票太问神鸦社鼓何在?我回答说咱俩就是神鸦社鼓了...)
世事轮回,不管是刘义隆还是拓跋焘,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瓜埠山上就可以遥望长江南岸,而且距离瓜埠古渡口也很近(从佛狸祠遗址走过去不到1公里)。
https://picx.zhimg.com/80/v2-d69fe53c784b44d04a1c8fe527cf0db6_1440w.jpeg
https://picx.zhimg.com/80/v2-14a5de8abda1b350b127b36765794e89_1440w.jpeg
这条老街很复古,也相当的安静;世居此地的居民欢乐祥和,似乎历史上的战火尘烟早已消失殆尽。
作为长江下游最早形成的渡口之一,瓜埠渡口在3000年前已承担南北交通枢纽功能。明代前长江主河道紧邻瓜埠山脚,使其成为滁河入江口与长江入海口的双重地理节点。该渡口在秦汉时期达到鼎盛,秦始皇东巡、项梁击秦等重大历史事件均经此渡。至宋代被纳入官方驿道体系,与镇江西津古渡、扬州瓜州古渡构成长江三大航运枢纽;现存滁河岸边的巨石标识及渡口遗迹,见证过秦始皇东巡、金兀术黄天荡败逃等重大历史事件
名将都已经湮灭,古渡也早已废弃,但孙权、刘裕等人的北伐意志依然不能被人们所遗忘。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的最后,辛弃疾郑重表示已经垂暮之年的自己,依然是抗金北伐的干城之选。
时年六十六岁的辛弃疾,遭闲置二十年后终于授任镇江知府;当时的权相韩侂胄正在积极筹划北伐,因此开始重用主战派的辛弃疾、陆游等人;但辛弃疾对此深表忧虑,他认为仓促的北伐必然会导致和宋文帝刘义隆一样的失败。
作为词人著名的辛弃疾其实文武双全,一生称得上是传奇色彩丰厚,也是颠沛流离。他在济南出生,当时是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两年后--1142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出生时北方已经沦为金国领土,他的祖父辛赞也曾暂时仕于金朝。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此时金朝统治下的中原人民不堪暴政,纷纷起事;辛弃疾加入义军,并奉表南归,受到了宋高宗赵构的接见和嘉奖;后来义军领袖被叛徒出卖送往金军大营;当时只有22岁的辛弃疾只率50人千里奔袭,前往敌军大帐,击杀金军将领并擒获叛徒南归。此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的震动,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宋高宗很是欣赏他,于是辛弃疾就做到了江阴签判,此时他才23岁。
宋孝宗即位后(参看拙文冬日杭州散游之一:在德寿宫的思考),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重用主战派人士张浚,进行宋室南渡以来的第一次主动北伐(“隆兴北伐”),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遭遇符离大败,金宋签订“隆兴和议”,主和派势力又占了上风,但二十六岁的辛弃疾不为所动,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辛弃疾希望以此唤起宋廷君臣的抗金热情,坚定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念。但在逐渐偏安成风的情况下,他的满腔热忱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经过深思熟虑的恢复中原大计如石沉大海,这使辛弃疾陷入极度的悲愤和苦闷中。
乾道四年(1168年)年始,辛弃疾先后担任过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又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成为封疆大吏,后历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频频的调动与升迁并没有使辛弃疾感到满足,他日夜渴望的是北伐收复失地。但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后来,辛弃疾被罢去所有职务。
名词解释:归正人
归正人是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者的统称,特指沦于外邦后返回宋朝者。该称谓由丞相史浩于淳熙五年(1178年)提出,原义为"自邪转正",带有贬义色彩,见于《朱子语类》《宋史》等文献。朝廷规定归正官员仅授闲职而无实权,并持猜忌态度。
辛弃疾不但出生于金国统治区域,而且祖父还曾在金朝任职,难免受到猜忌。
小贴士:上学时期读到这首词,就有一个疑惑:诗词里酷爱用典的辛弃疾,终身作品颇丰,为何只字不提本朝抗金名将,也是自己所奉行北伐宗旨最坚定的执行者---岳飞的名字呢?
岳飞在1142年被害,过了20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就给岳飞平反;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只是为了开启自己的北伐战略,并重用张浚、虞允文、辛弃疾等将领试图北伐,几次不成功后就安于现状不图进取。因此当时给岳飞的平反并不彻底,而南宋时期的归正人辛弃疾为了避免给自己惹上麻烦,也尽量不提及岳飞。
换句话说,当时的岳飞,声望并不算很高;直到元朝后期,或者明清时代,岳飞的封号越加越高,最后在凯申公时期成为抵御外族侵略号召全民抗日的典范。
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神鸦社鼓呢?
辛弃疾的好友有南宋理学家朱熹、南宋文学家陈亮等人,陈亮的名作《念奴娇·登多景楼》中有这么一句:“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说穿了六朝时代的关键症结,也使得后世一位著名读者在晚年读到此句时不顾刚做完白内障手术放声大哭...
(六朝(222年-589年)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包括孙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六个朝代,六朝京师均是南京。)
辛弃疾不是看不穿这一层,只是放不下。
辛弃疾在任镇江知府期间,多次登上京口北固山观望风景,同年还写了另一首著名的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中再次提到了三国往事,刘备和孙权在此结盟,共同对抗北方强敌曹操,心情大悦之下,称赞此地为“天下第一江山”。
纵使未能克竞大业,但只要有机会驰骋沙场,就不负满腔热血;辛弃疾的心里,始终住着一个壮志未酬的激愤少年。
两年后的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重病不起,回到江西铅(yan)山;此时朝廷还在安抚他,提拔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就职;辛弃疾只能推辞不受,病逝前还在大呼杀贼,给后人留下《稼轩长短句》等数百首诗词和书法作品。
*** *** *** *** *** *** *** *** *** *** *** ***
登上北固山,秋雨连绵阴风怒号,深刻体会到辛弃疾当时的忧愤心情,瞬间觉得这个号称“天下第一江山”的盛景充满了悲愤之色。
https://picx.zhimg.com/80/v2-17b16469596ddf7b3902d91f1bed4684_1440w.jpeg
刘备对孙权赞赏此地风景的这个说法,最早见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家言不可信,真实的来历是梁武帝萧衍在大同十年(544年)登临北固山,挥笔写下这六个大字。
梁武帝萧衍统治南梁近半个世纪,是南朝诸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作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他善音律精书法,在其倡导下,南梁的文学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在萧衍的支持下,梁代佛教达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期。而萧衍舍身的同泰寺,就是现在南京的鸡鸣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第一寺就是鸡鸣寺。巧合的是,鸡鸣寺在三国东吴时期,是孙权的后宫遗址。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913/6d712adb1de3417e8de354ef3ec08ad4.jpeg
在北固楼的旁侧,有这样一座石碑,上面分别有中文和日文字体;李白的好友晁衡,也就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吕还曾在此地留下诗句。请看右边汉语: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三笠山,就在奈良,是日本大和文化的起源地,今年4月我曾赴奈良,参观过当地的飞鸟寺、甘樫丘和大和神社。
当时阿倍仲麻吕作为遣唐使,得到唐玄宗的批准可以归国,大诗人王维也写了首《送秘书监晁衡还日本》送行;归国船队在镇江江面停泊的时候,思潮翻涌写下此诗。日语和歌的原文是:の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
后来归途出海时候遭遇海难,误传阿倍仲麻吕死去;李白追念好友,写下了《哭晁卿衡》。 大难不死的阿倍仲麻吕从此放弃归国想法,返回长安并终老于此。
镇江此地作为长江防线重要据点,自然少不了其他三国人物:
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S7ZnE2Rk18PP4aQrL3itmXbKQkhzhogNXqfQ&s
@ xiejin77前两天还和谢兄聊到鲁肃,没成想这么快就又去拜谒鲁肃的墓了
山脚下,就是鲁肃鲁子敬的墓。鲁肃出身巨富之家,生性慷慨好施,为人谦逊,作风节俭,《榻上策》的战略高度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不相上下;可惜英年早逝,四十六岁就患病而亡;他的去世,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崩溃。
https://pica.zhimg.com/v2-f18bc3683b4c7fcfd36bb7daaa10842e_1440w.jpg
东莱太史慈之墓,太史慈是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
毗邻就是东吴名将太史慈的墓。太史慈四十一岁也英年早逝,在《三国演义》里是中了张辽的箭伤而亡,史实并非如此,只是忠于王事尽职而亡,遗言:“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有了鲁肃和太史慈两位英烈的陪伴,又有了阿倍仲麻吕思乡不归、迷途知返的诗记,再读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意味不知不觉的深长了起来...
最后,用一首大学时代经常听的摇滚歌曲来结束这篇文章吧,奔放火爆的音乐,也是对辛弃疾大人的最好纪念。
youtube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ZFxpeCcZ8&list=RDNLZFxpeCcZ8&start_radio=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ZFxpeCcZ8&list=RDNLZFxpeCcZ8&start_radio=1
记南京.镇江之行
万水千山走遍 做为祖籍六合人,不顶没人性啊{:225:} 票老师写得好,我回去看我的日志,明明记得24年三月写过的,应该有图文啊,怎么只找到一个序,{:7_308:}
在镇江的三山中,我对金山,焦山没有太大兴趣,唯独对北固山情有独钟,上次去留下了两个遗憾,一是多景楼在维修,虽然可能也只是常规的木质楼台,但就是您说的陈亮--主席的诗词呼应,可以让人流连。另一个遗憾是瓜洲渡公园,只开放北园,南园在维修中,由于沧海桑田,南园也离长江有相当距离了,但毕竟是靠江的一面,更好体验文人骚客走到此地,想到一旦渡江南下,可能就是浪迹天涯,再难回故乡的心境。
好文啊。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虽然,最后一首因为flash浏览器兼容的问题打不开,油管也因为特定的情况不好贸然打开;我还是猜出了,应该就是轮回乐队的烽火扬州路吧。
这五个字,加上前面的四十三年,真的让人免不了一番心胸澎湃。
四十三年之前正是他五十骑闯营擒叛回宋的时间。
试想一下,六十五岁的词人,在知镇江府的时候,在北固山上亭上远眺对岸的扬州,满眼都是自己当年烽火扬州路的影子。这一时空交错一般壮丽的史诗感,配上而今壮士暮年有志难酬,每次我读到此间都是一阵唏嘘。
江浙沪的上海临近城市已经玩的差不多了,俺也许该找机会去镇江看看了吧。 landlord 发表于 2025-9-27 22:51
做为祖籍六合人,不顶没人性啊
哈? 地主兄居然是六合人?失敬失敬 {:191:}{:237:}
我好几次出差到六合大厂一带,范旭东广场附近没少散步。 总是感慨六合的日落和南京市区不一样,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象,但又找不出论据。
地主兄可否指教一二?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5-9-28 11:14 编辑
testjhy 发表于 2025-9-27 23:12
票老师写得好,我回去看我的日志,明明记得24年三月写过的,应该有图文啊,怎么只找到一个序,
在 ...
与T教授心有戚戚焉~ 我也是只喜欢北固山,对金山焦山兴趣不大。 北固山虽然不高,但在山顶看金山还是觉得一览众山小,哈哈哈哈
但毕竟是靠江的一面,更好体验文人骚客走到此地,想到一旦渡江南下,可能就是浪迹天涯,再难回故乡的心境。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咯... {:232:}
如今交通十分便利,仅南京就有四座大桥过江,这一路开下来还走了润扬大桥和泰州大桥... 天堑变通途,过江吃个饭比在魔都早高峰花的时间还短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文人骚客要想再有如此感慨,不大容易了...
回程途中还有一个小梗儿,高速路南侧出现一座小山,居然叫黄山。 想起T教授说吕梁山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4473&do=blog&id=94395,此吕梁非彼吕梁。不觉莞尔
前行2公里,服务区的名字是小黄山,可能就是为了避嫌,加个“小”字吧
xiejin77 发表于 2025-9-28 09:52
虽然,最后一首因为flash浏览器兼容的问题打不开,油管也因为特定的情况不好贸然打开;我还是猜出了,应该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L411z7rE/?vd_source=cd12990d694547a53155fe613d4e9f50
试试这个地址?吴彤的声音真好
谢兄猜的不错,就是轮回的烽火扬州路{:189:}
镇江距离南京、扬州和泰州都不远,锅盖面、肴肉和镇江香醋都确实不错。不过更推荐住在扬州,吃的好足疗也好,而且满街没有高楼大厦,小雨中散步别有风味
五月 发表于 2025-9-28 01:42
好文啊。
次北固山下
https://www.namoc.org/xwzx/zt/hmcc2014/ypg/ypg/201407/W020140721522932580805.jpg
书法欣赏一下~
补缀一下:
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是陆游在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这两句是指陆游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渐白,盼望收复故土的愿望已成空谈。
追忆当年的诸葛亮,有谁能像他一样鞠躬尽瘁到底呢?
这首诗成的1186年,当时辛弃疾也赋闲在家。 1205年辛弃疾写下了本文主题 永遇乐,并在两年后重病去世。
陆游比辛弃疾还大15岁,高寿至86岁,1210年才去世,此时辛弃疾已经去世三年。
此后再过24年,金国被蒙古和南宋夹攻灭亡
再过43年,南宋被蒙古灭亡
老票 发表于 2025-9-27 18:56
哈? 地主兄居然是六合人?失敬失敬
俺就从没注意过六合的日落,俗人也{:213:} 十几年前了,巧遇一个网站,里面不但有稼轩词,还配着朗诵。那段日子正好媳妇带着娃暑假回老家了,就我一个人,每天下班回来,晚上端一杯红酒,听电脑里放着稼轩词,壮词下酒,甚是快活。刚去收藏夹里找了一遍,竟然没找到那个链接{:201:} 老票果然是文科生,,洋洋洒洒的。。以现代人看北固山就一小丘陵。。想来好多都是旧物新景。。难道太平天国没搞破坏? 曾蛮子的江北江南大营。。 咱老中盛世修史,连带修房。。 但是和历史的连接可能真是老中的记忆和基因。。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25-9-28 16:37
十几年前了,巧遇一个网站,里面不但有稼轩词,还配着朗诵。那段日子正好媳妇带着娃暑假回老家了,就我一个 ...
果然是文艺中年~红酒配稼轩长短句... {:222:}
换成我,肯定是啤酒配油炸花生米 {:213:} jufeng 发表于 2025-9-28 21:11
老票果然是文科生,,洋洋洒洒的。。以现代人看北固山就一小丘陵。。想来好多都是旧物新景。。难道太平天国 ...
还真是 ...... 北固山东侧那几栋居民住宅楼,目测都比北固山高一些,阳台上看长江风景更好 {:214:}
赫然想起我在四通利方论坛时期的一个网名:胡马秋风大板砖。 受教了。喜欢票兄的游记。有古有今,有介绍,有议论。读下来令人受益匪浅,涨知识和思考并有。
当年我就买过这个磁带,第一首就是烽火扬州路。
建议下次去凭吊一下老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和一饭三遗矢的地方{:7_326:},再来补齐这一篇。
我之前老是把范仲淹和辛弃疾分不清,现在有点意识了。
当年看司马迁写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这一段,看见老廉颇被人黑了,真是又气又乐。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黄序 发表于 2025-9-29 10:20
赫然想起我在四通利方论坛时期的一个网名:胡马秋风大板砖。
这个网名倒是和 @喜欢就捧捧场 小五有异曲同工之之妙,她的战拍外号叫“紫金开山小铁锤” {:187:} togo 发表于 2025-9-29 16:53
受教了。喜欢票兄的游记。有古有今,有介绍,有议论。读下来令人受益匪浅,涨知识和思考并有。
当年我就买 ...
好的,下次去开封(大梁),整一大碗 红焖羊肉烩面 {:189:}
范仲淹和辛弃疾都是文武双全,一个北宋一个南宋;
范官大,而且当时北宋国力强盛,范的军事战绩也很出色,又是“庆历新政”的中坚,所以其文学作品自有气度恢弘、强者自信的一面,谥号文正,这个谥号是很难得的
辛官略小,年少时胆略过人,但被朝廷闲置了20年之久,起复也是被韩侂胄这样的权臣所利用,始终郁郁不得志,因此文风都是忧愤激昂的,谥号忠敏,这个谥号就...还过得去吧
时也运也 我也是出生在大同,老娘现住在大同城北门800米的地方。和票妹也是老乡了{:187:}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