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 发表于 2024-4-14 01:58:16

如果一幅画能代表一个民族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4-4-13 14:55 编辑

英国



BBC曾经做过调查,这幅名为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away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 1838是英国人认为最符合英国精神的名画。Fighting Temeraire是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舰队的二号战舰,在纳尔逊的“胜利”号遇到法国舰队围攻的时候,挺身援救。但到了最后,老了就是老了,被卖给私人拆船厂拆解了,这是在泰晤士河上被拖往拆船厂的情景。

画家特纳特别擅长用光线营造戏剧性的气氛,画面充满空气感,肃穆中充满威严。在这里,他也一反常态地把主题放在左边,差不多融化在背景里。昔日的辉煌和勇武被老态和苍凉取代,一艘肮脏、粗鲁的拖轮冒着黑烟,满不在乎地在平静的泰晤士河上把壮丽和传奇拖往一点不体面的归宿,预示着粗鄙、无情的工业时代的到来和大航海时代的浪漫和英雄主义的离去。海军立国的英国正在向历史告别,太阳在落山,长长的余晖投射在河面上,也预示了日不落帝国的太阳正在落下。

特纳其实并没有真实地再现历史。据历史记载,Temeraire在拖去拆解时,桅杆和缆索已经拆除,拖船是两艘,更大,桅杆在烟囱前面,太阳是从左面过来的。但那样构图就不好看了,于是特纳大笔一挥,就“源于历史,高于历史”了。

这幅画表现的是在悲凉、无奈中抓住最后的尊严,很英国。有意思的是,成画的时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开始,英国似乎正在日不落的峰巅,但他已经看到了太阳正在落山?

法国



“自由领导人民”,这幅画不用多解释了。这幅画代表了法国精神:追求自由、无所畏惧、万众一心。

画家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风格充满动感,情调充满英雄主义,“自由领导人民”成为卢浮宫里最法国的绘画,尽管“蒙娜丽莎”更加有名,更加值钱。

“自由领导人民”借出巡展对法国是大事,好像国魂借出一样,需要动用空客公司用于运送机体分段的“大白鲸”,波音747货机的货舱都不够高。

“自由领导人民”也成为很多名作的灵感,纽约自由女神像的形象就是一个变形,2018年加沙起义中Aed Abu Amro那张著名照片也被很多人拿来与“自由领导人民”相比照。

美国



画家Andrew Weyth不算有名,但他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被认为捕捉了“美国梦”和“希望”的主题。一个孤立无援、筋疲力尽的女孩倒在广阔得看不到尽头的干枯草地上,眼前出现农舍,她努力抬起身体,似乎想要呼唤。不管怎么说,希望就在前面。

实际上,画面里的女孩名叫Anna Christina Olson,是画家的邻居。她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腿脚不能动。但她拒绝坐轮椅,宁愿爬着走。画家要表现的就是她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面对无助和绝望,也不放弃希望和美好。

画家妻子起的画名,特别要突出美国人的集体精神境界,而不只是一个值得敬佩的邻家女孩。

俄罗斯



没有哪一个画家比列宾更能抓住俄罗斯的民族精神,没有哪一幅画比“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更加凸显列宾的敏锐。

列宾突破学院派四平八稳、歌功颂德的传统,不管是“不期而归”里意外归来的家人,还是“扎波罗热哥萨克的回答”里粗放率真的官兵,或者“伊凡雷帝与儿子伊凡”里暴戾但痛悔的父亲,列宾的绘画充满冲击力。但即使是列宾,也没有哪一幅的冲击力比得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使尽最后的力气,在努力拖着河上的一艘大船。他们贫寒,他们艰辛,但即使在无望中,他们也绝不放弃。坚毅是他们的名字。

在历史上,俄罗斯不断在被恐惧和被轻蔑之间摇摆。但多看一眼“伏尔加河上的船夫”,会多一点对这个民族的理解。读画的时候,放上一曲《伏尔加船夫曲》,会有更多帮助。

德国



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时代已经是强大的部落群体,但统一的德国直到李鸿章时代才建立。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德意志人成为多思、拙于言而长于行的内向民族。即使在浪漫主义时代,德意志民族的思辨还是内向的。瓦格纳、黑格尔、歌德、高斯都是这个时代的人,Casper David Friedrich也是。

在这里,一个孤独的旅人面对空聊但充满不安的世界,他站在嶙峋的乱石上,默默地望着从脚下一直到远方的云海和远山,风吹乱了头发,脚下的云海在不安地翻腾。他一动不动,似乎在回味过去,思考未来。他背对着人们,没人知道他是充满欣悦,还是满腔怨愤。没人知道他想干什么,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就是德国。

与法国、意大利、荷兰等“老牌大师”辈出的地方相比,德国绘画不算出名,甚至比不上英国。但Casper David Friedrich准确地捕捉了德国的民族心态,画名叫“云海上的旅人”。

日本



“神奈川冲浪里”是日本浮世绘名画,葛饰北斋在1831-33年间创作。原作是木刻版画,曾作为印刷品印制几千张,作为旅游纪念品大量售卖,现在留存世界的还有几百张,广为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

在这里,夸张的巨浪席卷而来,宏伟壮丽的富士山都显得渺小、微不足道。人和船在为生存和生计而奋力。这里既有敬畏,更有抗争。身处大海和地震中的日本,对自然具有这种天然的复杂感情,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幅画在西方称为The Great Wave off Kanagawa,常常简称为The Great Wave。明治维新后,日本文化流传到西方,引起不大不小的Japonisime潮流。莫奈在吉文内的花园居所里常年悬挂“神奈川冲浪里”,梵高在家信里盛赞,德彪西索性以此为启发,创作了交响诗La Mer,并请好友将画中巨浪绘制到总谱封面。

中国



如今罗中立不大活跃,但他的“父亲”或许依然是最刻画中国的。

什么才代表中国?谁才能代表中国?这肯定是引起激辩的话题。但罗中立的“父亲”或许可以,尽管他自己都未必会这么说。

这是伤痕派吗?这是乡土主义吗?这是超现实主义吗?这重要吗?

他不是谁的父亲,他又是所有人的父亲。他的眼睛里是喜?是怒?是哀?是乐?是彻悟?是疑惑?是好奇?是漠然?都是,又都不是。

他的脸上刻划了岁月,刻划了辛劳,但也看到了收获,看到了希望。

他很木纳,但也有追求;他会忍气吞声,但也会奋起抗争。他贫穷,不修边幅,忍辱负重,但对生活还是充满期待。

他就是中国。不管是高铁还是智驾,不管是神舟还是航母,看懂“父亲”才能看懂中国。

有意思的是,罗中立画这幅画的时候,还是美院低年级学生。年轻的他未必理解,但他感受到了。这就是艺术和思辨的差别,这也或许是“父亲”的冲击力的来源。学了太多的技法,思考太多的意义,反而忘记了感受。画家和作家一样,不是笔下塑造人物,而是人物“使唤”那支笔。

鳕鱼邪恶 发表于 2024-4-14 03:25:54

本帖最后由 鳕鱼邪恶 于 2024-4-14 03:30 编辑

个人觉着,山水画更能代表中国人的心态:我既自然,自然即我。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54fbb2fb43166d224f4a21ce586d1ef7905298227411?x-bce-process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3/%E6%B8%85%E6%98%8E%E4%B8%8A%E6%B2%B3%E5%9C%96.png

上面这两幅图,本质上有何不同么?

日本的那幅“巨浪”图,基本就是在模仿中国的意境。

晨枫 发表于 2024-4-14 04:35:40

鳕鱼邪恶 发表于 2024-4-13 13:25
个人觉着,山水画更能代表中国人的心态:我既自然,自然即我。




下面的清明上河图能看出来,上面的看不到。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市井生活,不是民族心态。

鳕鱼邪恶 发表于 2024-4-14 05:02:31

晨枫 发表于 2024-4-14 04:35
下面的清明上河图能看出来,上面的看不到。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市井生活,不是民族心态。 ...

呃,看不到的那张,用任何一个古山水画代替即可。

我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或者说对整个古人物图的理解,都认为是在努力地融合于山水画的意境之中。都是与山水画表达一个意境:天人合一。

从出土雕塑来看,极早期的雕塑是有很多写实意境在里面的;再说,写实又不难,怎么也不可能几千年都搞不出写实的作品。

然则,中国艺术品在极早就时期以写意为主,写实就没市场。。有点怪~

五月 发表于 2024-4-14 10:02:23


我觉得《父亲》和《清明上河图》都应该用上 :D

中国远远比上述几个国家复杂,用两幅画来代表也是必须的。

中国社会达到以农业为基础的人类社会治理的巅峰。《清明上河图》所描述的社会,是农业社会时代所有人类的梦想天堂。几代人的和平,富庶,秩序,繁荣,强大,辽阔。这种安宁是西方文明一直渴望但是除了罗马时代几乎从未实现过的梦想世界。

可是剥去清明上河图的繁荣,农业社会毕竟生产力低下。受困于马尔萨斯定律,农业社会的内核始终是《父亲》这样的艰苦劳作和困苦。

天狼星 发表于 2024-4-14 10:24:13

我不认为罗立中的父亲能代表中国,父亲跟陈丹青西藏组画一样,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只能算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转瞬即逝的涟漪。
其实绘画这种艺术形式不足以代表中国的民族和精神,因为这是近现代西方的拿手艺术形式,像是下驷对上驷。换成诗词或者书法,才能更加代表中国。
或者用文学吧,本民族文字的表现形式和成果是比较好的等价比较物。

孟词宗 发表于 2024-4-14 12:37:49

如果只能用一幅画代表一个民族的话,现代中国应当是这幅:


这幅《毛主席去安源》构图和《云海上的旅人》的旅人类似,但走向正好相反。《云海上的旅人》表现的是孤独的背影和迷茫。而《毛主席去安源》则表现的是找到正确道路后的坚定和自信。

大哈瑞 发表于 2024-4-14 22:01:32

一看到标题就想起了罗中立的“父亲”。这幅画陪伴我多年了,还将继续陪伴下去。

我在中国美术馆馆藏名画展看到过“父亲”的真迹。它对步入展厅所有的观众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冲击力,让人久久凝视,不愿离去。尽管这幅画已经流传于世多年,它无疑仍然是关注度最高的作品。“父亲”处于展览中绝对的C位,周围黄胄、李可染、徐悲鸿等杰出画家们的最优秀的作品无疑都是光芒四射,这更烘托出“父亲”在中国绘画界无与伦比的地位。

“父亲”的影响力在于它打动的不仅仅是画家,还有像我这样不懂美术没有文化素养的千千万万的小民百姓。因为,从“父亲”的眼神和各种细节里,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看到曾经的自己,从而产生共鸣和理解,从过去想象到现在和未来。

中国美术馆当年收藏“父亲”的价格是400多元人民币。如今有人称价值三亿人民币。如果单纯用价格衡量其意义和内涵,只不过是太小看了这幅伟大的作品。它无价。

晨枫 发表于 2024-4-14 23:01:11

大哈瑞 发表于 2024-4-14 08:01
一看到标题就想起了罗中立的“父亲”。这幅画陪伴我多年了,还将继续陪伴下去。

我在中国美术馆馆藏名画展 ...

非常赞同。

我没有看到过真迹,去中国美术馆的时候也没有看到,他们应该是作品巡回陈列的。

但当年在杂志上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冲击力就一直留在心里。

可惜,这幅画现在大概算政治不正确。当年就不大正确。在国外也很少影响。

晨枫 发表于 2024-4-14 23:02:28

孟词宗 发表于 2024-4-13 22:37
如果只能用一幅画代表一个民族的话,现代中国应当是这幅:




如果这幅画代表中华民族,但中华民族就是从20年代才开始的。不能吧?

yanei 发表于 2024-4-15 06:57:36

刚刚注意到“父亲“头上是插了支圆珠笔吗?所以他不是老年闰土,而是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但有着现代文化的当代(几十年前的当代)老农民。

晨枫 发表于 2024-4-15 07:08:56

yanei 发表于 2024-4-14 16:57
刚刚注意到“父亲“头上是插了支圆珠笔吗?所以他不是老年闰土,而是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但有着现代文化的当代 ...

是的,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可以有无穷多的解读

孟词宗 发表于 2024-4-15 21:55:41

晨枫 发表于 2024-4-14 23:02
如果这幅画代表中华民族,但中华民族就是从20年代才开始的。不能吧?

严格的说,现代中华民族的概念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反帝反封建运动逐渐高涨而清晰,真正完成是抗日战争。外来侵略的压力让中国人真正普遍觉醒了并接受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所谓“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一起抗日。不但作为主体的汉人抗日,各少数民族的抗日激情同样高涨。

而抗日战争能够真正成功,和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分不开。抗日胜利后共产党迅速夺取政权和老百姓对其广泛支持分不开。获得政权后重新开创并进入盛世和正确的路线分不开。而正确的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在从1840年后80多年的探索过程后取得的。代表人物就是太祖。

这幅画虽然画的是太祖,但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在遭到80多年的打击和屈辱后终于找到了复兴的道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从而迈向胜利。

所以俺才说代表现代中国。

黄序 发表于 2024-4-17 12:00:22

我家领导有个小学同学叫刘某冬,某冬有个叔叔叫刘春华。春华是位画家,最著名的作品是《毛主席去安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一幅画能代表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