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的泰坦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6-22 15:32 编辑泰坦是希腊神话里的巨人,用泰坦来命名东西听上去就威猛。但用泰坦命名的船好像都倒霉。估计以后再也没人用泰坦命名船了。
https://cdn.britannica.com/79/4679-050-BC127236/Titanic.jpg
还记得“不沉的泰坦尼克”吗?
https://ichef.bbci.co.uk/news/976/cpsprodpb/7066/production/_129747782_newbow.jpg
“泰坦尼克”号第一次航行就沉了
https://ychef.files.bbci.co.uk/1280x720/p0fw8rc4.webp
电影“泰坦尼克”号后,沉船处成为“旅游胜地”
https://c.ndtvimg.com/2023-06/76i5h4h_titanic-sub_625x300_21_June_23.jpg?im=Resize=(1230,900)
还记得“泰坦”号吗?
https://people.com/thmb/vPMZ3Yn099DEGnCbjw51umgsZm8=/1500x0/filters:no_upscale():max_bytes(150000):strip_icc():focal(999x0:1001x2)/titanic-wreckage-decaying-062123-tout-25db4893807c4bf1b3a882c70cce542e.jpg
在离“泰坦尼克”号船头约500米的地方,也沉了
“泰坦”号是实验性深潜器。不是科研用的,是旅游用的。现在很多人质疑谁负责的设计、质检、认证。设计就是老板自己设计的,他也在船上,失事中和其他人一起丧生了。质检和认证,这样的实验性深潜器没人质检,没人认证,因为本来就是实验性的。
https://bsmedia.business-standard.com/_media/bs/img/article/2023-06/22/full/1687420258-4873.jpg?im=FeatureCrop,width=826,height=465
现在知道,“泰坦”号不像一般深潜器是球形的,而是这样奇怪的形状。
球形的抗压最好,但内部空间较小,也很不舒适。用于科研没关系,科学家能下深海就很开心了,不舒服就忍者。但作为旅游潜艇,舒适还是很重要的。下去上来几个小时,一人25万美元,没有点基本的舒适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泰坦”号用两个钛制的半球,中间插入一个碳纤维做成的耐压管。当然,三段需要对接。尾巴后面那个尖东西是在耐压壳体之外的,放额外设备,但不耐压。
据说很多人质疑这样的设计,毕竟耐压容器最怕就是接缝多、开口多。前半球不仅有接缝,还有观察窗,这是旅游潜艇的必须。
估计老板设计的时候,用上了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术,他也不想送命。但看来还是不够好。
设计问题、质检问题、维修问题、运作问题,这些都会在后面的调查中逐渐披露,现在多猜无益。失事最后证明是最坏情况:结构破损造成内爆。还以为是电气、导航、挂上渔网、撞上沉船什么的原因,没想到是这样低级的错误。
但有意思的地方是搜救。
加拿大和美国海岸警卫队马上就出动了,加拿大的“奥罗拉”巡逻机也马上出动了,这是美国P-3C的加拿大版,反潜行家。现在知道,“奥罗拉”投放了不少声纳浮标。这很合理,深潜器可能会有动静,里面的人可能会敲击、引起注意。也确实有报道说,加拿大人听到了敲击声。报道没有详细说是加拿大的什么人听到敲击声,是船上的声纳听到,还是深潜器(已经下水搜索了)听到。现在看来,是声纳浮标听到。
今天在“泰坦尼克”号船头约500米的地方发现前半球和“起落架”的残骸,接着又发现了后半球和更多残片。初步断定,“泰坦”号是在水下内爆中失事的。应该很迅速,这也符合下潜后1.5小时后突然失去联系的事实。希望里面的人没有痛苦。
由于大量声纳浮标、舰船声纳都在集中搜索这片海区,搜救力量赶到现场之后再内爆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否则总会有人听到明显的特征性噪声的。
这就是说,加拿大人先前听到的敲击声是误读,不知道是什么杂声,以为是敲击声了。
这事情就越描越黑了。
水声误判不奇怪。海洋环境复杂,自然噪声就各种各样,要分辨出人为噪声,除非很显著,本来就难度很大。“泰坦”号在3800米以下,即使发出噪声,也很微弱。特别注意听的时候,想听到什么都会听到,想来晚上睡不着的人都有这个体验。要是晚上在林子里,听到的声音更多,一半真的,一半自己吓自己的。
但这里在北大西洋的要道上。“泰坦尼克”号本来就是在英国南安普敦开往纽约的途中撞上冰山沉没的,说明这就是北大西洋航线上。这也是美国海军的反潜要地,不管是护航,还是防止苏联潜艇摸到美国海岸,这里都是严加监视的地方。还记得SOSUS吗?这里是最早部署的地方,现在也是优先更新的地方。
SOSUS的运作是保密的。谁也不知道SOSUS是否听到“泰坦”的内爆,估计没有,至少当时不确定,否则不会这样大动干戈搜救(已经出动9艘舰船)。这不是航行噪声,电动的“泰坦”确实可能听不到。这是内爆的声音,动静小不了。要是SOSUS没有听到,这说明什么呢?
“奥罗拉”听错了,也使人对美加的反潜搜索能力产生疑惑。
更大的问题是:有人潜艇一般也就300米潜深,无人的深潜艇可就可以大大增加潜深了,设备的抗压比人类强多了。要是俄罗斯或者中国研制成可以贴着海底潜航的长航时潜航器,听不见,也拦不到,美国海军打算怎么办呢? 据说这泰坦设计最大潜深1300米,这老板坚持当4000米用{:214:} 常挨揍 发表于 2023-6-22 18:43
据说这泰坦设计最大潜深1300米,这老板坚持当4000米用
这消息有出处吗? 4000m深大约相当于 400大气压。
超超临界机组的压力 340大气压。 晨枫 发表于 2023-6-23 08:50
这消息有出处吗?
https://www.wenweipo.com/a/202306/22/AP6493a181e4b043f386365d69.html
本帖最后由 togo 于 2023-6-22 17:54 编辑
这种旅游潜艇没有和母船连一根钢丝绳吗。有事就拉起来,反正是人在里面,没有减压的问题 togo 发表于 2023-6-22 19:52
这种旅游潜艇没有和母船连一根钢丝绳吗。有事就拉起来,反正是人在里面,没有减压的问题 ...
看来没有。 togo 发表于 2023-6-22 19:52
这种旅游潜艇没有和母船连一根钢丝绳吗。有事就拉起来,反正是人在里面,没有减压的问题 ...
对这个消息还是存疑。设计1300米,实际4000米,这也敢? 本帖最后由 无言 于 2023-6-23 11:11 编辑
David Lochridge, the OceanGate Director of Marine Operations, inspected the Titan as it was being handed over from Engineering to Operations and filed a quality control report in January 2018 in which he stated that no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the carbon fiber hull had taken place to check for voids and delaminating which could compromise the hull's strength. Instead, Lochridge was told that OceanGate would rely on the real-time acoustic monitoring system, which he felt would not warn the crew of potential failure with sufficient time to safely abort the mission and evacuate. The day after he filed his report, he was summoned to a meeting in which he was told the acrylic window was only rated to 1,300 m (4,300 ft) depth because OceanGate would not fund the design of a window rated to 4,000 m (13,000 ft). In that meeting, he reiterated his concerns and added he would refuse to allow crewed testing without a hull scan; Lochridge was dismissed from his position as a result. OceanGate filed a lawsuit against Lochridge that June, accusing him of improperly sharing proprietary trade secrets and fraudulently manufacturing a reason to dismiss him. The suit was settled in November 2018.
Initial shallow dive testing with a crew was conducted in Puget Sound. OceanGate stated that testing of Titan without a crew to 4,000 m (13,000 ft) was performed in 2018 to validate the design, followed by a statement that a crew of four had set a record by descending in Titan to 3,760 m (12,340 ft) in April 2019. The tests were conducted near Great Abaco Island, near the edge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as the platform would only need to be towed 12 mi (19 km) to depths exceeding 15,000 ft (4,600 m). During a human-piloted descent, which Rush performed solo on December 10, 2018, he used the vertical thrusters to overcome unexpected positive buoyancy when descending past 10,000 ft (3,000 m), which caused interference with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he lost contact with the surface ship for approximately one hour. Rush became the second human to dive solo to 13,000 ft (4,000 m), after James Cameron, who in 2012 dove to Challenger Deep in the Mariana Trench, approximately 36,000 ft (11,000 m). After these tests were completed, in January 2020, the hull of Titan began showing signs of cyclic fatigue and the craft was de-rated to 3,000 m (9,800 ft). The Spencer-built composite cylindrical hull either was repaired or replaced by Electroimpact and Janicki Industries in 2020 or 2021, prior to the first trips to Titani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ceanGate
togo 发表于 2023-6-23 09:52
这种旅游潜艇没有和母船连一根钢丝绳吗。有事就拉起来,反正是人在里面,没有减压的问题 ...
这个旅游潜艇动力系统不足,钢丝绳的长度超过3公里重量就会很大,拖曳不动。
没有减压问题的另一个代价:这款潜艇为了密封足够,外面十几个螺栓,所以从内部是打不开的,只能上浮到水面以后由外部打开。
而且潜艇有自动上浮装置,到点了就会自己浮到水面。 到了水面打不开舱门,个头小颜色白,那附近都是白海浪区域,搜索救援一时半会找不到.......看着海面的风景,氧气逐渐的耗尽...
恩,想想还是觉得深海里瞬间内爆的结局比较好,{:198:} 老票 发表于 2023-6-22 21:35
这个旅游潜艇动力系统不足,钢丝绳的长度超过3公里重量就会很大,拖曳不动。
所以说,救援从头到底就是虚的,即使在水下发现,也没法直接救援,只可能拖上来打开? 本帖最后由 yanei 于 2023-6-23 12:14 编辑
这个搜救有点奇怪。泰坦其实哪也没去,就是直接沉到了它本来要去的地方。这里不是搜救应该最先找的地方吗?结果用了四五天才找到,完全不像是世界第一超级海军加个跟屁虫海军的水平呀。说他们不上心也不像,毕竟这几天呼隆得相当热闹。还有美国海军现在说他们当时其实可能听到了内爆的声音。您倒是早说呀,失联的时刻可能会精确到秒,早点倒回去听听多好。比那个加拿大飞机听到的bang bang bang要有用点吧。 yanei 发表于 2023-6-22 23:02
这个搜救有点奇怪。泰坦其实哪也没去,就是直接沉到了它本来要去的地方。这里不是搜救应该最先找的地方吗? ...
有一个可能,就是出事的时候,其实母船基本知道怎么回事了。。。后面只是一场正规表演。。。 赫然 发表于 2023-6-22 22:14
有一个可能,就是出事的时候,其实母船基本知道怎么回事了。。。后面只是一场正规表演。。。 ...
真是不乏这个可能 最逗的是好事者将此文又转发到老大在的群里,{:191:} 晨枫 发表于 2023-6-22 23:26
真是不乏这个可能
我记得,母船是通过缆线给潜艇供电供气。
很可能,潜艇里的一些传感器也会回送一些信号,例如内外压力啥的。母船可能知道最后是失压了,甚至这个缆线还拉上来了一部分残骸,母船就更加清楚大概的情况了。 赫然 发表于 2023-6-23 12:14
有一个可能,就是出事的时候,其实母船基本知道怎么回事了。。。后面只是一场正规表演。。。 ...
有可能。而且我怀疑这次搜救是收费的,两个亿万富翁在上面。把动静弄大点好多收点钱。没多久以前美国才把上万美国人丢在苏丹不管,可能这些人的身价加一起也比不上那两个亿万富翁的身价。 目前得到信息,潜艇下去一个半小时就自爆了,美国人监听到了。 晨枫 发表于 2023-6-23 11:58
所以说,救援从头到底就是虚的,即使在水下发现,也没法直接救援,只可能拖上来打开? ...
先说结论:
如果潜艇没有结构性破损,24小时后会自动浮到水面;
如果在大深度出现结构性破损,那就不用救援了:瞬间内爆的力量非常大,没人可以幸存。
即使内爆那一瞬间没死,也绝不可能凭借任何辅助设备回到水面,300多个大气压...
目前人类水肺潜水的最大深度是300多米,而且那个名单上是一大串黑框的名字,大家都懂的。
套用一句技术潜水圈子里常说的话:“不存在沉船、洞穴潜水救援,只有遗体打捞...”{:198:}
这个泰坦潜艇旅游方式应该是母船根据精确定位开到泰坦尼克残骸的正上方,然后释放旅游潜艇,潜艇自行下潜。 潜艇自身的续航能力比较有限。
该潜艇上浮有四种方式,分为主动和被动。其中最靠谱的一种,是24小时后自动释放配重,然后自行上浮,不需要人工干预。如果潜艇人员失能,这种方式也可以保证一定救援的成功可能。但该潜艇并未以这种方式上浮,证明.......
潜艇上会配备有自动发射信号的GPS信标,所以只要上浮到水面,母船寻找起来难度不会很大。
所以这次大规模的空中+海面搜索,基本上就是尽尽人事。 因为知道没有上浮水面,下潜90分钟就失去联系(路程的四分之三),基本不存在救援可能。
同意 @yanei 和 @赫然 的分析,90分钟失联的时候母船已经就估计到是潜艇内爆了。
那么大深度还需要啥救援? 只是残骸或遗体打捞而已。对外宣传肯定还是说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的...
临终关怀式救援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