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考的技术》
看奥运比赛期间,偷空翻了翻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这类快餐类的书除了消遣外,多少有一些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1. 人们经常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吗?
作者认为:大多数人在面对问题时,并未认真思考,而是单纯将一时的想法作为解决办法,也就是拍脑袋办事。人们大多都是在不断贩卖听来或看来的信息或知识,而并没有花时间深究,产生自己的思考。这主要原因是:我们在学校里所受到的填鸭式训练、过于相信所谓的专家、以及养成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习惯。“认为只要看看报纸或书就能了解一切的想法”是危险的。
2. 为什么要有独立思维?
在当代信息社会,单纯的信息和知识与以往相比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google和百度这类搜索引擎使得这些都可瞬间唾手可得。从1985年以后,所谓的专业人才也正在逐渐消失,人们之间的差异也逐渐缩小。当今社会是一个没有答案、不需要工作手册的世界。只有人的思维方式是可以保值的,无法通过网络迅速得到,这是在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唯一办法。
3. 人们经常有意识地去锻炼思维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但思维固化,新的思维难以产生。我们会抱怨琐事太多,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其实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把它当回事。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本科是化学专业,硕士和博士(MIT)都是核能专业,最后任职于麦肯锡做顾问。为了训练自己的商业思维能力,利用每天早上28分钟的乘车时间思考问题。问题是随机的,比如看到车外的广告,会提出大量的问题。开始1天思考一个问题,最后每一个车站考虑一个问题。
还有一点是:生活简单,才能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到:“应该思考的事情,我会彻底思考,对于不带需要思考的事情,我会尽量减少思考时间,而且绝不没事自寻烦恼。所以我的生活非常简单”。他一次买4双耐克鞋,可以穿4, 5年。有63件款式相同,颜色不同的衬衫,每件固定配一条领带,这样不用思考今天应该穿哪件衣服,配哪条领带。用节约的时间用来思考。
4. 有了想法,去动手验证吗?
前面的3个观点,我想大家并不觉有多大困难。但动手实践却是最难的,是令人敬畏的。作者举了诸多例子去说明自己如何深入实地研究,事实胜于雄辩。他认为,“逻辑思维的基础是积累事实,而大多数人是不忠于事实的”。
大多数人,即使有自己的想法,那也仅仅停留在想法的阶段,大多不会实际去做。人们惰性使然,即便有些人动手去做,往往被远大于预想的困难所吓倒。我读毛选的最大的收获就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克服惰性,动手实践是最重要的,应时时提醒自己,即使这些大道理我们已经听了不知多少遍了……
升级啊升级。。。。盼呀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