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23-1-29 13:53:46

跟风说流浪地球2

大黑与小可的珠玉在前,我呢就是跟风闲聊,说说自己不一定独特的感受。欢迎批评指教啊,

对我来说,流浪地球2是好电影,非常非常好的好电影。具体说,这部电影让我很舒畅地宣泄了积郁已久的情绪,所以,是好电影。

我看电影,是去看电影而不是别的;当然了,可能顺道做些别的,但是呢,电影是电影,别的是别的,不一码事。再具体说,流浪地球2是科幻题材的电影,简单说就是:科幻片。科幻片,不是科普片,不是科教片。我是去看电影的,不是去上网课的。我要看的是好电影,电影院安排了好电影给我看,我很高兴。这么简单的事实,无可争议。

流浪地球2作为科幻片,有硬伤,而且是很硬很硬的那种,也是事实;而且前不久我刚刚复习了登月那些事,所以电影里的某些硬伤我看来还是挺刺眼的。但是呢,这一类的事实,对于评判“是不是个好电影”所占的权重,我认为是很小的。我还认为,给一个科幻片挑硬伤是很跌粪的。牛逼你就给“纪录片(documentary)”或者“科普人”挑硬伤嘛。

同样的,把流2推崇为“硬科幻”,吹什么“科学顾问专家指导大刘很牛”,也是完全没必要。是个好电影是最重要的,真要照着科学家指导的路子拍,这电影大半就没法看了~

当然了我是外行看热闹,电影内行的人,比如汪海林的批评,我也看了,不置可否。汪海林说法是剧中大多数人物乃至主要人物都不够丰满,不大“立得住”,刘德华的角色除外。刘的角色是电影版改编加进去的,自然就符合电影的逻辑。云云。

我说我外行的看法吧。我觉得吧,在最后倒计时的高潮,周对于马团队的信任,比较的缺乏根据,显得“弱相关”。原本马团队虚拟意识的项目被砍,多少是跟周所代表的势力的反对有关,如果之前的剧情能交代一下二者的交锋,最后到命运/线索再次相交的时刻,人物关系才会更合理吧?还有就是刘与屠的第一次交叉,是刘去应试领航员,,那么屠是什么资格坐在镜子后面呢?他是主考官之一吗?他最合适的位子是500C的技术支持,那他有能力影响面试结果吗?

最后说一下“50岁以上的出列”。

一帮没看过电影还假装看过的傻逼“外国网友”,就听这么一条,马上就跳出来指责中共违反华夏文明的传统美德,,,然后还有同样智商不在线的还去反驳。就跟这种底层智商的就不要试图交流了。

我正经说我的解读哈。

职业航天员的历史沿革,省略五百字。“50岁以上”在电影那个场景里,是非常理性非常明智的选择。牺牲精神只是一方面,而且是很弱的一方面,因为不去就都得死;此时只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去,就要保证完成任务,而“50岁以上”就是经验与心智的双料保证,有缺陷的早就淘汰了,不可能50岁了还出现在空间站上。

危机关头毛子还搞什么自愿原则,缺心眼嘛,所以张鹏一句“50岁以上的出列”,各国职业航天员都秒懂。大家上,是为了完成任务,不能白白送死。

后面,也正是凭借“50岁以上”的经验与心智,张鹏才救了刘中校一命。

在第一波月球布弹任务中,刘中校是一个三人小组的领航员,小白是驾驶员,小黑是“临时工”。任务中小黑意外受伤,刘中校命令小白驾驶飞船送小黑回太空站急救,自己一人留下,驾驶月球车布弹。。。后来“50岁以上的”敢死队们降落,伊万诺夫偶遇刘中校,并通知了张鹏;由于设备不兼容,刘中校无法与敢死队通话,于是张鹏发了一组坐标给伊万诺夫,要求刘中校前往。

刘中校驾车赶到时,并不见张鹏,只有一个老外敢死队员在那儿;正懵圈时,张鹏隔空教授了那个老外敢死队员一招葵花点穴手,霎时点醒了刘中校:那个坐标地点,停留着当年苏联/俄国探月飞船的上升器,张鹏的指令明显是让刘中校坐上这个老古董立刻返回太空站。

如果不是“老油条”张鹏对月面了如指掌,如果没有50年穿越生死的经历,他就不可能完成如此简洁有效的救援。

最后的最后,我还想说,这部电影空前的成功,和近几年的疫情以及经济衰退,大概有很大关系。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23-1-29 15:05:17

我还没写完呢,有部分内容发生了些记忆错乱,当然更主要原因是懒{:197:}

“当然了,可能顺道做些别的”,这段详细说说{:190:}

数值分析 发表于 2023-1-29 18:44:49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23-1-29 15:05
我还没写完呢,有部分内容发生了些记忆错乱,当然更主要原因是懒

“当然了,可能顺道做些别的”, ...

顺道这段我知道。是说吃大份爆米花和喝大杯可乐。谢谢。{:187:}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3-1-29 18:52:53

本帖最后由 smileREGENT 于 2023-1-29 19:00 编辑

剧透警告,虽然二刷后,我也觉得剧透完全不影响欣赏这部电影

关于最后倒计时的高潮,周对马团队的信任,即所谓到了最后时刻无论如何都会点火,是基于周已经意识到了整个事件背后,都有某个隐秘力量的参与(即人工智能550w)。周博弈的底气一方面是基于领导职位对于他此时必须站出来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于他意识到

首先是整个事件背后都有550w参与的依据:
1,彩蛋里由550W自己直接说出来了。
2,整部电影里,但凡涉及到剧烈的剧情变化,都会有一个摄像头的镜头(镜头的红点应该是参照了那个著名的黑洞照片设计的。)
https://wp.technologyreview.com/wp-content/uploads/2021/03/ExQDkMNXMAU-ztA.jpeg

2. 在演讲之前,有一个镜头,周转过身,意味深长地看了眼会议室里的摄像头。
3,周在剧里一直主导着调查、搜集这一系列神秘信息的源头。

我是纯凭大致记忆来写的,误差之处还请见谅,这个链接写的更直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0038620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3-1-29 18:58:16

我自己比较独特的体会,我还挺喜欢吴京在病床前给妻子削苹果以及回上海那段。

也许跟我最近一些经历有关,中间描写刘培强韩朵朵这段每次我都忍不住眼泪

我另外的两个泪点,二刷也没扛住:图恒宇几次看丫丫那里,还有就是五十岁以上。

这次放开,不就是老人们主动或被迫用生命换回了社会重启吗。

我还不合时宜地联想到了,以前读过的一个桥段,好像古时候的穷人活不下去时会把父母背到山上。

叹息。

可梦之 发表于 2023-1-29 19:41:52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3-1-29 18:58
我自己比较独特的体会,我还挺喜欢吴京在病床前给妻子削苹果以及回上海那段。

也许跟我最近一些经历有关, ...

我还不合时宜地联想到了,以前读过的一个桥段,好像古时候的穷人活不下去时会把父母背到山上。


我听到的版本是日本的习俗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23-1-29 20:51:37

可梦之 发表于 2023-1-29 19:41
我听到的版本是日本的习俗

是日本的习俗,应该是读者文摘上讲过的,黄渤演的一个电影借用过。还有杰克伦敦写的印第安部落也是。

老财迷 发表于 2023-1-29 21:44:08

本帖最后由 老财迷 于 2023-1-29 21:45 编辑

不太肯定,在月球上还是刘少校吧?

另外,“当然了,可能顺道做些别的”,这段详细说说
可另开一帖嘛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23-1-29 21:50:56

老财迷 发表于 2023-1-29 21:44
不太肯定,在月球上还是刘少校吧?

另外,“当然了,可能顺道做些别的”,这段详细说说


月球上是刘少校,进了领航员空间站后是刘中校,在合计服役17年后

老财迷 发表于 2023-1-29 21:54:22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23-1-29 21:50
月球上是刘少校,进了领航员空间站后是刘中校,在合计服役17年后

哈哈,还行没记错

第二段【“当然了,可能顺道做些别的”,这段详细说说】   是从你那拷贝过来的{:187:}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23-1-29 21:56:05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3-1-29 18:58
我自己比较独特的体会,我还挺喜欢吴京在病床前给妻子削苹果以及回上海那段。

也许跟我最近一些经历有关, ...

关于“50岁以上”我还是坚持我最初的观点,简单说就是,“50岁以上”是保证成功的充分条件。

张鹏也对年轻的队员说了“不放心”,这里面当然有关爱的成分,可是那种老司机的自信也是溢于言表的。你不会开车可能没有体验,我曾经老司机啊,我就深有体会,所谓“轻车熟路”,真的是境界不同的。张鹏作为宇航员中队的老教官,往返月球基地的年头大概和那个年轻队员的年龄差不多,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23-1-29 22:04:24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23-1-29 21:56
关于“50岁以上”我还是坚持我最初的观点,简单说就是,“50岁以上”是保证成功的充分条件。

张鹏也对年 ...

话说回来,也就是因为这帮50多岁的老航天在,才给了张鹏通过其他人告知刘培强俄罗斯返回舱坐标的机会,以及那个催人泪下的“一指三戳”。
我当时看这段,就是刘培强去找张鹏,结果一转身发现不是师父的这段,就没明白过来,后来才想明白。
张鹏直接给的就是返回舱坐标,然后用“一指三戳”验证身份,让他赶紧回空间站去,这是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张鹏怎么知道坐标的呢,可能是从老诺夫那里拿到的,毕竟之前在月球上老诺夫就很兴奋的跟他讲过那个俄罗斯返回舱。

还有一个细节是,刘培强是装在大泡沫球里拽进空间站的,原因也很简单,俄罗斯返回舱太老了,没有接口。这个大泡沫球在1里也有体现,而且救了儿子刘启好几次命。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23-1-29 22:24:16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23-1-29 22:04
话说回来,也就是因为这帮50多岁的老航天在,才给了张鹏通过其他人告知刘培强俄罗斯返回舱坐标的机会,以 ...

“一指三戳”,,有解释为“一键三连”的,但是他本人在访谈中确认了是“葵花点穴手”。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3-1-29 22:46:36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23-1-29 22:04
话说回来,也就是因为这帮50多岁的老航天在,才给了张鹏通过其他人告知刘培强俄罗斯返回舱坐标的机会,以 ...

下水恢复根服务器的队伍里,受伤的队员好像也是这个泡沫球返回的~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3-1-29 23:07:23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23-1-29 21:56
关于“50岁以上”我还是坚持我最初的观点,简单说就是,“50岁以上”是保证成功的充分条件。

张鹏也对年 ...

大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说,您的经历让您对这个情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我则是立刻回忆起了过去两个月的经历。谢谢您的解读,让我对这个情节多了一层感受。

我后来看解读,有人问为什么不派机器人前往手动扳机,有人说是因为核弹爆炸会产生类似电磁干扰的东西,有人说是因为时间来不及。而您这个说法,我觉得才是最有意蕴和神彩的,一切为了成功,派最富有经验的航天员前往,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任务的成功。因为这是一个没有任何试错机会的任务。

这才是好电影啊。

还有您怎么知道我不会开车的,我驾照拿了三年了,一直没机会开,今年回家练车还把我家的车给蹭了一下。。。。。

老票 发表于 2023-1-30 16:04:53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3-1-30 16:18 编辑

之前一直犹豫,后来看到蚊兄七月兄可兄等人的推荐文章,果断拉着票太昨天下午去看了,不虚此行!!结束后全场(IMAX影院大约4-50人)起立鼓掌达数分钟之久,真是自发的。


绝对是国产乃至世界级科幻片的顶级作品。   核心词就是硬科幻,非常硬的科幻片。



1.这个硬可以理解为有很多的设备和科学构想,如果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或者说完全没有看过原著小说(比如本票)的,看起来确实有点吃力。 节奏很快,3小时的电影,真的应该分成两部上下集,因此很多看过的朋友都说必须二刷,以免遗漏掉不少精彩的细节。

徐工集团数百名员工和无数设备(还有不少是为本片特地研发生产的)跟随剧组半年时间,B站上已经有无数分析视频,工科迷们大呼过瘾...

简单谈几个细节:丫丫穿的那件毛衣,是剧组亲手给织出来的,一共有两件:生前那件衣服上的兔子头像是微笑的,而在虚拟世界里(也就是死后)兔子头像就是委屈的哭脸;

手机收到短信通知,左上角显示的网络信号是7G;每一个现场工作人员的耳机都是专门设计的,植入了北斗七星的概念(形状),最关键是都真实能用。现场很多演员穿好宇航服是听不到导演指令的,刚好这个耳机很管用。

不仅仅达叔的面容是AI生成的,就连年轻时候的刘德华(数字生命里)、吴京等人都是。他们调出刘德华、吴京等人年轻时候的影视资料,AI学习多次后就叠加覆盖在当下演员的面部(演员的肢体再走一遍流程),并且有不同风格的选择。





2.为了保证科幻足够的硬,人类的情感戏退化到从属地位,所有的角色对话都短暂快捷,面部表情也都是短镜头,基本没有长镜头和大段的独白。也因此,没有哪个演员可以凭借自身的演技卓然不群,因为导演根本没给这样的机会。所以我认为刘德华的表现属于正常,沙溢倒是有点出彩,吴京达到个人演技的巅峰。以上评述是基于演技的起点进行和自己前期的环比,这三人此前演技排序毫无疑问是刘第一,吴沙属于三流。

关注吴京这小伙子最早是在《杀破狼》,那段和甄子丹的打斗戏应该是武戏的巅峰(精彩度、真实度)。 那时候的吴京,除了打斗之外,演技真的乏善可陈。 这些年不断地历练,个人既能吃苦又坚持洁身自好,(他为了拍戏去南京军区特种部队集训了一年,单兵实力甚至超越了不少特种兵,太难得了),慢慢的内心底蕴的积累,有些厚积薄发的意思了。


3.预算方面是小成本大制作。 此片的拍摄成本是6亿人民币,还不到1亿美元。 而《阿凡达1》的成本是3亿美金,《阿凡达2》更达到了4亿美金。朋友看过《阿凡达2》,说当成一个风光片来看,就不会太失望。 因此自己一直没去看。 至于《阿凡达1》,客观认为比不上本片,无论是科幻,还是硬,亦或是人物塑造。

《top gun2》里,无数硬伤看得人如鲠在喉,严重干扰了可信度。如果说T2不是科幻片,我都觉得对其算是更苛刻的批评。

窃以为本片可以和《星际穿越》一较短长,当然也有很多的不足。

比如节奏上的掌握,开场30分钟太快,中间又慢了一些,然后又是快的喘不过气。这属于后期剪辑的问题。
比如简易面罩和无人机的造型,与《阿凡达1》里颇为类似,也许该稍微避开一些。

但无论如何,本片将使得郭帆导演具有和卡梅隆等国际大牌导演比肩的荣誉。



4.关注郭帆导演。是从《金刚川》开始。 那片子是三个导演各带一个剧组分头拍好剪辑合成的,总感觉象几块布临时缝起来的马甲,问了圈里朋友,说你感觉好的那几段大多都是郭帆的。

本片属于国产工业化电影的巅峰,因此导演更像是一个项目总监加无数个产品经理的角色,事实上他做的很好;不仅如此,为了节省经费,郭帆导演借用了很多其他同期拍摄电影的场景。 比如剧中部分镜头就是借用电影《万里归途》的场景道具拍摄的,为了感谢最后让吴京免费去《万里归途》片尾客串一下,还了人情。可吴京的情分怎么算? 哈哈哈哈...            再比如徐工集团这次出了大力气,也是郭帆导演拉来的赞助。


目前国内粉丝群热情极其高涨,众筹要搞周边(就是大家集资制作一些电影中出现的道具,放在家里做摆设)。目前集资金额已经超过8000万人民币,预测很快会过亿。这是以往国产电影难以想象的......



票太说,好的片子即使有不少瑕疵,我们也会不自觉地为它辩护,深以为然。


作为宏观意义上的电影,也许有很多不足;作为硬科幻片,已经很好了。



一句话来总结:真没想到中国也会拍出来如此高质量硬科幻的电影   {:237:}{:237:}


料理鼠王 发表于 2023-1-30 17:38:43

老票 发表于 2023-1-30 16:04
之前一直犹豫,后来看到蚊兄七月兄可兄等人的推荐文章,果断拉着票太昨天下午去看了,不虚此行!!结束后全 ...

就是,如果纠结于细枝末节来批判,确实有点本末倒置。
本来就是电影,体现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应对,如果能鼓舞人类的精神,就是善莫大焉。
而且情节这么紧凑,确实是部神作。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3-1-30 20:30:27

老票 发表于 2023-1-30 16:04
之前一直犹豫,后来看到蚊兄七月兄可兄等人的推荐文章,果断拉着票太昨天下午去看了,不虚此行!!结束后全 ...

已经1.2亿了,赛凡已经懵圈了{:187:}

老票 发表于 2023-1-30 22:15:56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3-1-30 20:30
已经1.2亿了,赛凡已经懵圈了

我也懵了,今早还不到1亿啊....{:214:}


接下来的难题是,接单之后怎么找加工厂了,质量好肯定单价高粉丝不答应,价格低肯定质量差粉丝要造反,哈哈哈哈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23-1-30 22:31:55

老票 发表于 2023-1-30 16:04
之前一直犹豫,后来看到蚊兄七月兄可兄等人的推荐文章,果断拉着票太昨天下午去看了,不虚此行!!结束后全 ...

郭帆在拍球2的时候用了一个很先进的概念“虚拟拍摄”,具体来说就是在拍摄之前把导演的摄像和画面先在软件里搞一遍,这个还是挺牛的,个人认为这一代导演在技术吸收和创新方面已经大大超越了前辈们。
比如,与《流浪地球》相比,《流浪地球2》有一个流程上的显著不同,就是“预拍摄”这件事,被放到了极为突出的位置。

这其实不是什么特别高精尖的技术,无非是够在正式开拍之前,可以在棚内用虚拟拍摄的方式“把所有的流程走一遍”。

但技术是技术,应用是应用,电影能够成为技术的“客户”,这很重要。用最简单的逻辑理解,在正式开拍的时候,也能更加胸有成竹。
郭帆找到了自己曾经就读的北京电影学院,“借”来了20名学生常驻片场实习,实习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挑错,去记录《流浪地球2》团队在过程当中所犯下的错误。有的是流程上的,有的是细节上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时候你都没想到,你能犯那么多错误。”

郭帆表示,“我翻开那些纸,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郭帆主要害怕遗忘,所以记录就有了必要。就像一个用功读书的学生,在不断整理错题。只有整理好这些错误,下次才能尽可能少犯。

在后半段,北影的学生又经过了数次的复盘与提炼,压缩成了名为“工业化管理流程”的两张纸,这种有些像“武林秘籍”的东西,来自《流浪地球2》极为宝贵的现场经验。
“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我们需要怎么去做,怎么去安排生产、安排管理,我觉得这个还挺宝贵的。”郭帆说,“我们依然不太会干这件事,经过两部片子肯定也还不够,还要经过好几部片子的整理,整理出一个流程之后,我们希望把它编成教材。”

“这样的话,等这些学生自己想去拍工业化的片子、拍类型片,他们至少能做到有据可依。”
这才是电影工业化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跟风说流浪地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