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22-10-16 04:08:52

很多人在吹《特级英雄黄继光》,我也看了

首先,我来指出两处硬伤:

1,很明显的繁体/简体,左书/右书问题,剧组某些成员的文化修养还是有欠缺啊。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428769201_ac671ab073_b.jpg

2,这个电话和电话绳,那年头不可能有啊;那时的电话绳不打卷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428268862_6da92063f3_b.jpg

。。。

除此之外,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全是优点了,绝对是我看过的最佳的战争题材的国产电影之一,比什么集结号之类的强太多太多了,甚至说,可以比肩《柳堡的故事》

长叶林 发表于 2022-10-16 04:26:18

电话线这个细节真是不容易发现啊

北京阿新 发表于 2022-10-16 08:54:14

拿集结号,亮剑之类“毒草”的和它对比,是对这个片子的侮辱。。。

老财迷 发表于 2022-10-16 09:08:24

本帖最后由 老财迷 于 2022-10-16 09:11 编辑

http://image4.360doc.com/DownloadImg/2009/9/28/258501_6559290_6.jpg
帮七月兄找个图片

有说法是1930年代就发明了伸缩式电话线(打卷的)。在ebay上看见有二战的老电话机有打卷的线,但可能是复古没做好。

老财迷 发表于 2022-10-16 09:20:08

我现在看军事题材的电影电视,得有人先“吹”了才看。
这片子是真好,可惜投资少了点。据说是几个人好不容易凑了点钱开拍的。能打动15军帮忙,不容易啊。
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好片子

潜水员 发表于 2022-10-16 09:53:22

看看去。顺便推荐同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之一的 勇士连。毛病还是有一些,不过服化道摄影之类电影工业水平算是合格了,但CG还是比较露怯。

晨枫 发表于 2022-10-16 10:17:22

老财迷 发表于 2022-10-15 19:08
帮七月兄找个图片

有说法是1930年代就发明了伸缩式电话线(打卷的)。在ebay上看见有二战的老电话机有打 ...

中国以前真是不打卷的。我拨号的、摇柄的都用过,都不打卷。打卷是到加拿大后才看见的。

阿忙 发表于 2022-10-16 10:26:39

地图上写的北朝鲜,当时不这么叫,都叫朝鲜,或者朝鲜人民军,对南韩叫南朝鲜伪军,或者李伪军

可梦之 发表于 2022-10-16 11:20:56

阵地上就五个人了,指导员和黄继光上去了也就七个人。七个人面对美军,喊的是:“包饺子,包他们饺子!” 太厉害了,太勇敢了。

五月 发表于 2022-10-16 11:30:33


抬个杠,也许是缴获美军的。。。

纯抬杠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22-10-16 11:52:47

五月 发表于 2022-10-16 11:30
抬个杠,也许是缴获美军的。。。

纯抬杠

纯回复抬杠: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430150822_299ed9f17e.jpg

美军EE-8型野战电话,二战用到越战,其它机种基本也都是这个样子。


阿忙 发表于 2022-10-16 12:55:13

晨枫 发表于 2022-10-15 21:17
中国以前真是不打卷的。我拨号的、摇柄的都用过,都不打卷。打卷是到加拿大后才看见的。 ...

你来加拿大够早的啊,我至少80年代末玩脉冲电话就是用的螺旋式电话线来,而且我发现我有强迫症,完全受不了这种电话线如果里面有个扭曲,一定要理顺了才行

阿迪 发表于 2022-10-16 13:44:41

我是昨晚上陪小孩一起看完的。感觉还有一个地方可以提高一下。就是训练的时候每次跑步衣服背后或领口都没见汗渍,而且很干净与笔挺,脸上也没有汗水。至于电话线这东东,记得小时候,我母亲有一阵子工作于总机室。确实手摇电话机和总机的连线是直的胶皮线,好像表面还缠有一层纤维织物。其它的表现得都很棒,特别是眼中的目光,那就像陈祥榕写的那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拍战争历史片,还真的得找这些还未涉世过深的年轻演员来演更合适。

阿迪 发表于 2022-10-16 13:49:15

可梦之 发表于 2022-10-16 11:20
阵地上就五个人了,指导员和黄继光上去了也就七个人。七个人面对美军,喊的是:“包饺子,包他们饺子!”...

这个才是志愿军战神的真实还原啊。不记得是萨大还是黄河大大说过的三个战士都能依托敌方的工事把美联军死死钉在关键通道上几天,何况他们还有七个!

可梦之 发表于 2022-10-16 15:58:00

阿迪 发表于 2022-10-16 13:49
这个才是志愿军战神的真实还原啊。不记得是萨大还是黄河大大说过的三个战士都能依托敌方的工事把美联军死 ...

中国人在此那片文章吧,应该是黄河大大写的。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22-10-17 00:18:06

炮击爆炸场面还是一如既往的水~
不过国内战争片都这个德行,算了

这片子证明,把投资规模放一边,一个了解实际情况的导演+靠谱的军事顾问就能解决大多数战争片不靠谱的问题

石工 发表于 2022-10-17 05:36:51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22-10-16 22:39 编辑

https://p5.img.cctvpic.com/photoworkspace/contentimg/2021/10/19/2021101907485554073.jpg

左右书不是bug,瀋/沈 ,東/东也未必是。

反而可能更符合历史真实。

试着念念这句:

Wenz bisy zai iding tiaogian xia giaji gaige.
(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

这是延安时期两次扫盲用的Latinxua Sin Wenz 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

(当年的)中共在文化方向代表着最先进的力量,有Latinxua Sin Wenz 树立的激进目标,横排左书,简体字都不是问题。

这张是抗战时期延安的照片,背景标语里提到的《四国宣言》是1943年出品,字体效果相当好。

http://collection.sinaimg.cn/cqyw/20120807/U5565P1081T2D78628F6DT20120807113759.jpg

这是更早的井冈山时期湖南炎陵的标语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46/DD18BA5B1E459B3920A282EDC0449DD0C66931AE_w400_h278.jpg

这不羁的字体,这竖排右向的顺序,都不是能够凭空编造出来的。特别是这里“实行土地革命”的“实”字,有”“实”和“寔”两种写法,在当时都是“實”的异体字,现在一个成了标准字,一个成了姓名专用字,實倒是找不到了。如果抱着过去都用繁体字的刻板思维,会觉得这个标语不仅是伪造的,而且还专门给懂行者故意留下破绽线索(现在的阴谋论者就爱这个调调)

再来看看上海《解放日报》的创刊号头版,这是中共向第一大城市的精英们交的文化答卷,专门向毛主席索要新的报头(延安版已经在1947年停办),可谓极度重视,不会出现纰漏。但是新旧文化的冲突,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5/Jiefang_Daily_%28Shanghai%29-19490528.jpg

“解放日报”四个字,毛公手书的报头是左起,上面报眉印刷的就是右起。“创刊号“这三个最重要的字是左起,“大上海全部解放”的标题又是右起。

对比一下同一年的《申报》就是右书。
https://a.rimg.com.tw/s9/7bd/f49/meiyun20218/3/8e/22135866869646_565.jpg

再说说简化字的情况,一句话,简化字就是当时普遍使用的手写体。

230个第一期简体字实际上初稿是国民党政府搞的,没有抗战的话,应该在30年代末就推广了。结果是转进之后,土共在大陆接着搞,老蒋在台湾就只能抱着老传统装逼。这些字,基本上都是把民间手写俗体正规化。

这是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字,这是第三页,东字赫然在列。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9/ROC24_SC3.jpg

瀋/沈 则出现在1956年的《汉字简化第一表》230个字中,注意沈姓本来就是“沈”,从来没有写成过”瀋

比如在”沈崇案“的报道中: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20828/d9e621d78c0648e8b0ad3260b6b9165c.jpeg

注意324个第一批简体字中没赶上230个简化字头班车的,有很多又以类推简化和部首简化的形式,出现在第二批简化字中。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本来坐不上35年简体字头班车车的瀋字,赶上了座位更少的简化字头班车呢?

答案在台湾。 跟国民党关系不大,而是和台湾的台字一个情况。臺在民间写作台字的文本实体,在清朝就出现了,而且是被广泛接受的。同样的道理,瀋字在现代,只有“瀋阳”这个用法。民间写成常见的姓氏用字“沈“, 是非常正常的,以建国初期东北的影响力,和当时较为通畅的上下关系(这里叹息一下), 把民间的流行写法反映上去,体现出来,是正常的。

考虑到当时一般指战员的文化水平,繁简混用是极为正常的,反而全篇都是标准繁体字的讲究人,非常少见。我姥爷是抗战前的初中毕业生,他说第一期简化字,好多都是当时老师最爱纠正的错别字。这算是一个旁证吧。


如果承认这个作品是一帮认真的人在做,那么这些看似违反刻板印象的细节,可能恰恰是认真再认真的结果。

MaverickZ 发表于 2022-10-17 05:55:12

电话线,我找到了这个。
不知真假

Telephone used by American soldiers (WWII, Minalin, Pampanga, Philippines
https://www.wikiwand.com/en/Telephone

老财迷 发表于 2022-10-17 08:30:27

MaverickZ 发表于 2022-10-17 05:55
电话线,我找到了这个。
不知真假



哈,我也找到过,就是我说的 可能是复古没做好 的那一类

水风 发表于 2022-10-17 09:51:10

长叶林 发表于 2022-10-16 04:26
电话线这个细节真是不容易发现啊

也不是。有些东西,外面的人接触的少。如果是当年的电话兵,一眼就看出来了。如果是我们,大学实验室里面的试管架,木头的,跟现在塑料的,我们也是一眼就能分辨出年代来。{:190:}

当年见过电话实物的人,真是少数。说明七月家里还是很有背景的。{:221:}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很多人在吹《特级英雄黄继光》,我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