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 发表于 2021-8-19 06:14:07

从行业巨头兴衰看美国制造业

如果说瓦特蒸汽机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那内燃机和电力就代表第二次工业革命,半导体和计算机代表第三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化、网络化则代表第四次。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造就了德国和美国。如果说到这时为止,世界还是列强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曾经自信满满,自信还将领导第四次工业革命,甚至独享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但中国的意外强势崛起使得美国焦虑万分。

每一次工业革命不仅上技术引导的,也是基础设施铺垫的。离开了煤矿和铁路,就谈不上英国的工业革命。德国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则是公路和电网铺就的。半导体和计算机对能源和交通等硬基础设施的依赖降低,但对军事和民用消费的拉动更加依赖,对投资越来越大的供应链也更加依赖。

基础设施不仅需要建设,还需要保养和扩充。半导体供应链更是需要不断升级。盈利丰厚,但耗资也动辄过百亿美元。一旦断片,重建非常困难。美国正是这个情况,只能依赖盟国甚至敌友不明的中国才能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威胁美国的霸权地位。

美国的困境是自找的。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制造业只是逐利的一种方式,还是很辛苦的方式。投资和金融就快捷、省力得多。看准明星股,果断投资,然后盈利,直到盈利枯竭或者有更好的投资机会时果断出手,转向下一个目标,这是美国式资本主义的传统方式。

在美国式资本主义的环境下,去工业化是必然的。英国也是这样从日不落走到日落的,现在轮到美国了,带来最终动摇美国国本的中产阶级萎缩问题。在1970-2016年间,美国中产阶级就业分布中,生产线工人、操作工/维修工、零售、办公室文秘这四大部类下降,保洁/保安大体持平,上升的是家政、技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换句话说,不经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大专,技工的收入不低,但一般需要大专教育)而升入中产阶级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蓝领中产阶级的萎缩成为美国社会的最大问题,仅剩的蓝领中产阶级(如家政)集中在低收入端,家庭收入的提高主要与妇女就业有关,而不是收入水平的提高。

反映到美国的公司构成,就是制造业公司大批萎缩甚至消失。

战后到50-60年代,美国主导世界上大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制造业和市场,如电话、交换机、家电、计算机、汽车、轮船、飞机等。AT&T的贝尔实验室和RCA的沙恩诺夫实验室主导了电子行业的研究和发明。贝尔实验室的数据网络、晶体管、蜂窝电话(手机的关键技术)、激光、数字信号处理等发明奠定了现代ICT的基础,沙恩诺夫实验室则发明了彩电、液晶显示、薄膜电路、微波炉、半导体等。

美国不仅在技术上领先,还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最大的市场,同时主导世界上的相关贸易,是真正的双循环。通用电气、IBM、威斯汀豪斯、RCA、摩托罗拉、Zenith、Sylvania、Xerox、Hoover、惠普、柯达、Ampex、AT&T(西方电气)、福特、通用汽车、克莱斯勒都是行业翘楚,仅航空工业方面,50年代就有波音、道格拉斯、洛克希德、北美、康维尔、沃特、共和、诺斯洛普、格鲁曼、马丁、贝尔、西科斯基、休斯、皮亚塞基等一大串大公司。后起的还有微软、英特尔、德克萨斯仪器等。

如今,消失的巨头名单越来越长。

RCA消失了,沙恩诺夫实验室随之消失。摩托罗拉离消失只差一口气,消费电子部分卖给联想,半导体卖给恩智浦。Zenith消失了,高清电视关键技术卖给LG。Sylvania消失了,现在成为贴牌品牌。柯达发明了数码摄影,但为了不影响利润丰厚的胶片业务,坐视数码摄影的窗口关闭,最后破产了。AT&T的话务端被拆分了,其制造部分西方电气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话和交换机制造商,现在消失了,贝尔实验室也随之消失。IBM曾经主导大型机和PC,也是半导体的重磅玩家,现在不造计算机和半导体了,几乎破产,PC部分卖给联想了。曾经从洗衣机到电风扇、发电机到航空发动机通吃的通用电气萎缩得不成样子了。威斯汀豪斯也没有了。

仅半导体而言,美国产量曾经占世界过半,如今只有12%。

专攻高端是不归的死路。越是高端,越需要宽广深厚的基础,把基础转移到低成本国家最终不仅培养对手,也侵蚀自己的根基。专攻研发、靠IP吃饭也是难以为继的,最终要变成闭门造车。

美国还有有制造业强项的,杜邦、陶氏化学、埃克森、雪佛龙、P&G、J&J、波音、洛克希德等都是行业翘楚, 这是由地域门槛和技术门槛决定的。

全球化意味着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和生产流向最低成本的地方,而生产成本最终包括运输成本,美国的能源、农产品成本优势和紧贴市场使得有些制造业成为美国的天然强项,比如石油、日用化工、食品等。美国的石油、天然气、电力价格是世界最低之列,又接近产地和消费者,中国和其他国家较难竞争,埃克森、陶氏化学等都有地理之利。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日化产品还有习惯和口味问题,使得中国肥皂、牙膏之类很难进入美国市场。这是地域门槛。美国政府定立了2035年无碳电力和2050年全面碳中和的目标,但美国汽车的无碳化可能会远远晚于欧洲,因为美国汽车已经与美国石油工业深度绑定,市场门槛高不可攀,这是一样的道理。

技术门槛更加为人们熟知,波音、洛克希德、杜邦、通用电气(航空发动机)、英特尔、德州仪器、高通等都是例子,但空心化和悬浮化也蔓延到了这里。高通是fabless,只设计,不制造。与其说中国ICT依赖高通芯片而发展,不如说高通依赖中国ICT制造而生存。英特尔的CPU依然领先,但在芯片制造方面已经落后于台积电了。杜邦集中于专业化学品,避开了大宗市场。洛克希德面向军工,这是美国不会外包的产业,旱涝保收。德州仪器还相对小众,从上到下一手抓,没有空心化和悬浮化。通用电气的航空发动机也是,但这样的公司越来越少了。

美国制造业巨头的兴衰史是美国经济的兴衰史。奥巴马、特朗普、拜登都想重建美国制造业,但都成为泡影,其中原因很多,缺乏自下而上的供应链可能是最大的原因。最高端的制造业利润最丰厚,但这是需要下家才能生存的。美国掌握了极紫外光源,荷兰ASML是下家,台积电、中芯是ASML的下家,华为、小米等是台积电、中芯的下家,经过销售渠道,才到达消费者。这只是芯片到手机的供应链。拜登试图用行政手段和政府补贴硬性要求台积电在美国(比如在亚利桑那)重建芯片制造,但解决不了供应链下家的问题,这是不行的。如果美国芯片工厂最后还是要到中国来销售出产的芯片,美国还是没有解决供应链问题。但重建整个供应链,这是拜登-国会的1万亿统统投进去都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

产业政策不是中国发明的,日本、德国都通过产业政策实现了工业起飞。美国在历史上就研究过是否可能通过产业政策重夺制造业高地的问题,都因为投资明星股-薅羊毛-转向下一个明星股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真正主旋律而无法实现,政府导向的产业政策必然要引起非公平竞争的争议,更是要成为掌管钱袋子的国会内党争的主战场。这是美国的定体问,奥巴马解决不了,特朗普解决不了,拜登也解决不了。历史上,英国在认识到制造业不断衰落时也解决不了。

美国制造业的衰落还将继续,制造业巨头的进一步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料理鼠王 发表于 2021-8-20 16:11:47

所以国内一堆人起哄,嘲笑小米没技术,关键零件全是外购,这其实是没负责过产品的人的通病。
低估产品开发对于技术的要求。
做过产品的,或者说负责过产品开发的就知道整合的难度。
如何通过合理的配置来获得需要的性能,这很考验产品经理的能力。

当然,如果产品完全是OEM/ODM方式,仅仅贴个牌,那确实是贸易商。
但是国内产商对于产品研发的投入,被嘲笑属于不应该。

晨枫 发表于 2021-8-21 04:52:46

料理鼠王 发表于 2021-8-20 02:11
所以国内一堆人起哄,嘲笑小米没技术,关键零件全是外购,这其实是没负责过产品的人的通病。
低估产品开发 ...

这就是制定菜谱的大厨和照着菜谱的烧菜匠的差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行业巨头兴衰看美国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