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方方(手机发帖好麻烦)
原发在B站,居然被锁了。由于太长公众号又不能发。余亮那个文章里面说方方群体是在回味八十年代的英雄感和使命感,实际上没有说准。首先,八十年代的所谓“启蒙”就是个文人自嗨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当年法国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后来资产阶级胜利了,就冠以启蒙二字,似乎是他们引领民众走出黑暗的。可是在八十年代的中国你启蒙谁啊?你是代表什么阶级反对什么阶级啊?你凭什么说民众是在黑暗中啊?你说的光明又是什么啊?我们现在回头看,毫无疑问方方群体说的“启蒙”,就是全盘西化,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反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他们代表的只是那些希望能推翻共党政权的的人。真正对民众有什么用?没有。正如美国人拍的纪录片里面,大事件之后回到农村家里的大学生面对家人时的不理解,“我和我家里人说我们的追求,他们都不理解。他们说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你们还闹什么呢?”。方方群体也是这样,自己走错了路,却怪民众不懂他们,然后得出一个“民众愚昧”“民智未开”的结论,并且自信不疑。可以说从此以后,方方群体的所有观点都是建立在这上面的。
第二,为什么方方群体一直怀念八十年代?因为在八十年代,除了国家控制的广播电视,只有报纸杂志这种纸质传媒。而方方群体正是那时候控制纸质传媒的群体。在当时,他们想说什么说什么,国家不管他们,老百姓管不了他们。纸媒就是他们攻击的武器。而2008年以后,国内互联网大发展,纸媒的传播力和控制力大大减弱。更重要的是,能上网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能随心所欲的胡说八道了。他们几十年来建立在“民众愚昧”“民智未开”基础上的盲目自信心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打击。他们发现,自己说的话反对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反对的人有理有据不好反驳。他们限于自身的视野与顽固,只好把这一切又归因于“民众愚昧”“民智未开”。或者干脆扣个“小粉红”的帽子。
第三,方方群体现在仍然有很多粉丝,这些粉丝的产生原因很多,这里不做分析。余亮的文章里面也分析过粉丝的成分。但是问题在于,这些粉丝中很多都是掌握一定话语权或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比如给方方送口罩的还有送她侄女出武汉的还有打算把日记列入中学生读物的)。所以给方方群体的印象就是,我们的支持者都是社会主流、成功人士,之所以还不是更成功,那是因为体制打压。你们反对我,只能证明你们卢瑟。
方方群体虽然越来越不吃香,但是还不会消失。这次是欧美出了大问题,否则方方群体的粉丝还会扩大。毕竟大学扩招才二十年,城市化才十几年。很多民众确实缺乏看世界的能力与意愿。还有很多人有个固有的观点“负面的肯定是真相”“政府禁止的肯定是好的”,这种人都是方方群体的潜在粉丝,而且永远不会消失。你看B站上面,这种人多的是,而且都是二三十岁的。我朋友圈里面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基本上是大学教师。臭老九的臭毛病几十年不变。
我原来对方方一点印象都没有。《软埋》那个事关注了一下,但是完全没记住这个人。直到去年炸药奖之前,突然朋友圈里面有不少文章说方方应该获奖,我才第一次注意到这个人。今年才发现原来是湖北的。她写日记不奇怪,毕竟粉丝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才不会掉粉嘛。但是她这次写的太差了,用的都是老梗。说实话比网上很多黑政府的文章差远了。第二是方方没赶上好年景。本来要是疫情只在中国发生、结束,方方绝对能圈一大波粉,还能被捧上“良心守护人”“人文关怀领袖”“文坛无冕之王”之类的位置。但是“外国”不配合啊,没想到打脸来的这么快这么狠。查了一下,瑞典也药丸,看这样子,炸药奖也没戏了。人算不如天算,白折腾。
或者干脆扣个“小粉红”的帽子。
小粉红算是很轻的了,还有一顶“极左”的高帽子{:198:} 争议这么大,反倒没兴趣去看她写了什么了。 本帖最后由 阳春白雪 于 2020-4-11 14:32 编辑
欢迎回来{:191:}{:191:}
没看过方方的作品,熟悉的是池莉。2000年左右去武汉,清晨,阴天,一下子就想起池莉的小说来。
不少作家的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好像他们把自己囿于过去的时空,比如方方,比如莫言。
猫帅好久不来,来了就有帖子,有红包。 当归当归,热烈欢迎{:237:} 老财迷 发表于 2020-4-11 13:28
小粉红算是很轻的了,还有一顶“极左”的高帽子
传说有组团去“求”极左帽子的;P {:225:}{:225:} 谢谢红包 这次欧美损失这么大,我看也有方方群体的一份功劳嘛{:222:} {:237:}{:237:}
热烈欢迎! {:225:} {:225:}{:225:}{:225:} {:237:}{:237:} 欢迎归队!谢谢红包{:237:}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237:}{:237:} 谢谢红包 {:222:}{:222:} {:23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