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鹿 发表于 2019-3-18 01:23:27

[老芒]归去来兮,王安石的江宁情结(上)



鄞县,王安石的千年之城


那17岁,王益任江宁通判,王安石随父前往南京居住。19岁时,父亲因病逝世,葬于牛首山,王安石于此守孝,发奋读书。22岁时,王安石从江宁进京科举,一举考中进士第四名,从此踏入仕途。

32岁,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为父亲及长兄王安仁扫墓,写下《壬辰寒食》一诗:“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43岁,母吴氏病逝,王安石辞官,回南京为母守丧。守丧期满,王安石仍留江宁,收徒讲学,完成《洪范传》等著作。

王安石与韩绛、韩维、吕公著等大族巨室交往,名声始震。

48岁,宋神宗即位,任王安石为江宁知府。王安石以“疾尚未瘳”为由推辞,神宗未允,并“三使往聘”,王安石出知江宁府,两年后入京任参知政事,随后升同平章事,主持变法。

54岁,变法受阻,王安石辞相,二任江宁府尹,将玄武湖泄水改田。

55岁,王安石复任相职,变法无望,56岁以子丧身衰为由再度请辞,任判江宁府,回到江宁。

58岁开始,王安石隐居钟山,直到66岁去世。

纵观王安石一生,仕途进退,山林归隐,择山终老,与南京纠缠五十载,终化作钟山魂。

江宁之王安石,不是叱诧风云的改革家,而是宁静淡远的诗人,晚年居金陵十年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美的诗词,他的七绝诗被称为“半山体”、“王荆公体”流传千古,半山即得名于他的隐居之所半山园。

半山园,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北白塘,清溪路附近,今海军指挥学院院内。此地离城东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恰为半途,故得名“半山”。北宋时为王安石宅第,后王安石捐给佛门建造寺宇,宋神宗赐名“报宁寺”,王安石葬于报宁寺(半山寺)后半山园。



半山园所在地,原名“晋谢公墩”,是谢安故居,王安石隐居于此,时常跑去谢公墩,抚摩满生苍苔的石头,追忆东晋名士谢安风流过往,他曾写道:

谢公陈迹自难追,山月淮云只往时。

一去可怜终不返,暮年垂泪对桓伊。

两代名相,以这样的方式相聚,也算是历史的际遇吧。

半山园,王安石亲自营建,王安石诗中,有关半山园和半山报宁禅寺的诗有近二十首。他在《示元度》一诗记录了自己营居半山园的经过:

今年钟山南,随分作园囿。

凿池构吾庐,碧水寒可漱。

沟西雇丁壮,担土为培嵝。

扶疏三百株,莳楝最高茂。

不求鵷鶵实,但取易成就。

中空一丈地,斩木令结构。

五楸东都来,斸以绕檐溜。

老来厌世语,深卧寒门窦。

赎鱼与之游,喂鸟见如旧。

独当邀之子,商略终宇宙。

更待春日长,黄鹂弄清昼。

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王安石政坛对手、文学上的知音苏东坡从黄州谪所移至汝州,路过江宁,前往半山园拜访王安石。此时王安石既老且病,仍亲往迎接,“野服乘驴,谒于舟次”,后苏轼盘桓半山园一月有余,二人同诗酒唱和,相处甚欢。会中王安石劝苏轼于此隐居,苏轼做《次荆公韵》记载此事:“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和苏东坡本是政坛对手,彼时二人一个归隐,一个仍在贬途,名士聚首,谈诗论道,相逢一笑,恩怨俱往,苏轼有名诗记之:

七月江宁景物稠,骑驴渺渺欲忘忧。

空将学士生平谬,来对荆公意兴休。

半世功名余一笑,大家风度足千秋。

别时莫问明朝事,花自飘零水自流。



欢迎入群关注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http://www.aswetalk.net/bbs/data/attachment/forum/201812/12/230357orr779demwzmm2f2.png


看客 发表于 2019-3-18 15:11:42

{:237:}{:237:}{:23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芒]归去来兮,王安石的江宁情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