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献与口述
本帖最后由 就爱抬杠 于 2012-4-21 19:16 编辑沈志华是研究中苏关系史的专家,个人经历很传奇,现在也是很有名的人物了。
按照他的说法,档案是指当时形成的原始档案。文献则是编纂出来的,这就有个取舍问题。这个意义上讲,引用别人的直接引用的档案著作,也算文献。口述则是当事人的事后回忆。
研究历史,就靠这三种东西。可信度是逐级下降的。他举了几个例子。
先说口述,师哲是50年代前后红极一时的人物,中共高层人物访苏,都是师哲做翻译。49年6月30日,毛宣布向苏联“一边倒”。根据师哲的回忆录,刘少奇于7月2日率团秘密访苏,并获得苏联全面支持。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究竟如何呢?是毛先向苏联示好,才获得斯大林全面支持,还是相反?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两者的日期。如果根据师哲的回忆录,应该是前者,这也是90年代以前学界的普遍观点。但90年代以后,根据公布的苏联档案,斯大林办公室是有类似“起居录”的东西,每天斯大林见了什么人,什么人进过他的办公室,自1924年以来,一天不缺全都有。根据这个最直接的证据,刘少奇是6月28日进的斯大林办公室。因果关系一下子就颠倒了过来。
关于文献,他则举了另外一个例子。1987年中国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公布了一封毛泽东10月2日给斯大林的电报,电报中明确表示中国决定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并且说明了出兵朝鲜的部队数量、出动日期和初步作战方案。1995年12月在华盛顿举行的一次关于冷战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上,俄国学者则公布了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收藏的另一封10月2日毛泽东给斯大林的电报,毛泽东在这封电报中列举了数条理由说明中国暂时不能派出军队参与朝鲜战争,从而拒绝了斯大林的要求。
这两者是矛盾的。那么事实真相如何呢?中国档案中没有俄国公布的这封电报比较容易理解。从电报原件的形式看,此电不是毛泽东直接发出的,而是罗申发给斯大林的,其中转述了毛泽东的意见。那么可以断定这是毛泽东在与苏联大使谈话中作出的答复,而由罗申整理并经毛泽东认可后发出的。所以中国档案中就没有保存这个文件。那么,俄国档案中为什么没有中国公布的电报呢?据查,中国档案中的电报原件上既没有标明发报时间,也没有发报人的签发记录,这封电报当时根本没有发出去。
所以,如果没有对照,仅凭文献,是有可能做出错误解读的。哪怕是正规编纂的文献,也会有取舍。更别说从别人那里引用,就得靠别人的可信度了。
那么,直接查阅档案总不会有问题了吧。也不行,这个例子就更有意思了。志愿军入朝以后,中朝为指挥权问题发生争执。最终问题提交到斯大林那里,斯大林回电“当然由中国同志来指挥”。由于译电员字迹潦草,后期编文稿时,把“同志”认成了“周恩”,上面那句话就成了“当然由中国周恩来指挥”。后来这个错误当然是发现了,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到档案本身整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历史造假的问题很难解决,所以读史一定要审慎。
{:187:}就爱抬杠很像原来西西河里的忘情 档案也不可靠,这东西也需要多方相互验证才能用。 jlccbcl 发表于 2012-4-21 18: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就爱抬杠很像原来西西河里的忘情
是吗?我可没觉得 不错,长见识。看来解密的东西也不可靠啊。 所谓眼见也不一定就是事实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