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芒]汉魏晋三代更替,京兆杜氏的抉择(下)
注:老芒正式授权, 我赚爱元.来源:考古爸爸, 二维码在文章最后.
汉魏晋三代更替,京兆杜氏的抉择(下)
第一篇 颠覆两汉的家族洛神背后的无极甄氏
第二篇 高平陵前江山转,曹叡陵墓今安在?
第三篇 曹家千里驹是谁?
第四篇 陈王昔时宴平乐”的陈王葬于何处?
第五篇 汉家皇帝曹家婿,被胁迫的帝王有怎样的人生?
第六篇 典农中郎将,小职位撑起曹魏帝国运转
第七篇 世代姻亲半曹家,两朝开国元勋夏侯家的历史(上)
第八篇 世代姻亲半曹家,两朝开国元勋夏侯家的历史(中)
第九篇 世代姻亲半曹家,两朝开国元勋夏侯家的历史(下)
第十篇 降将之中有良子,张辽止啼镇东吴
第十一篇 让孔明司马懿忌惮,膝盖中了一箭就死掉的智将是谁?
第十二篇 曹操的周亚夫,成语长驱直入说的是谁?
第十三篇 如虎猛将伴曹操,一死一生都尽忠
第十四篇本是降将却为曹魏死节的猛将是谁?
第十五篇 父成就曹,子摧毁魏,父子三国有传不同卷(上)
第十六篇 父成就曹,子摧毁魏,父子三国有传不同卷(下)
第十七篇 割席断交中被贬低的人,历史中又是怎样的名士?
第十八篇 汉魏晋三代更替,京兆杜氏的抉择(上)
因为杜恕与朝中权贵不和,杜预和父亲一起长期靠边站,直到司马昭执政,作为司马家的女婿,杜预拜尚书郎,并袭祖爵丰乐亭侯,杜家才开始真正起家。
杜预博学多才,知晓兴废之道,常说立德很难,立言立功那就容易多了。其后果然用一生做了注脚。
杜预骑马射箭样样不行,但每每朝廷有用兵大事,杜预都能参与,于是也位列将帅之列。
杜预先从钟会伐蜀,功成,遇钟会反,钟会身死,僚属多丧生,杜预凭借智慧幸免于难,并因功增封一千户。
泰始六年(270年),陇右地区很不安定,鲜卑人秃发树机能起兵造反,势力很大,司马炎派去镇压的将领,不是战败,就是被杀。杜预出镇陇右,顶头上司是安西将军石鉴,此前杜预在河南尹任上因得罪这位上司被罢官。石鉴公报私仇,命令只有三百士兵、百匹坐骑的杜预出击。杜预认为兵源给养问题没有解决,不宜在夏天与兵强马壮的鲜卑人交战,而应该在做足准备的第二年春天交战。
杜预拒绝出兵,激怒了石鉴。石鉴找个罪名,将杜预逮捕送交给廷尉治罪。因杜预与皇室有婚姻关系,在“八议”的赦免范围,才保住性命,但仍丢掉了爵位。不久,石鉴在一次战斗中,被秃发树机能打得惨败,事实证明杜预的意见是正确的。
泰始七年(271年)十一月,匈奴刘猛乱,杜预复起为度支尚书,掌管政府的经济财政事宜。在任上,杜预共向晋武帝提出过五十多项治国治军的建议,其中包括常平仓的兴建、谷价的调整、盐运的管理、课调的制定和边防的建置等等。为了解决洛阳的交通问题,他力排众议,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桥。他还发明人排新器,并复制出失传的欹器。杜预发现当时通行的历法不合晷度,经过计算,纠正了其中的差舛,修订出《二元乾度历》。此历经过验证,终于取代时历,通行于世。
杜预任度支尚书七年,处理全国政务,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指其无所不能。
司马炎登位以后一直想发动灭吴战争,但西晋朝廷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杜预是少数支持司马炎灭吴的人。
咸宁四年(278年)春,灭吴主将羊祜去世,临终前,羊祜向司马炎举荐杜预接替自己。杜预其后任镇南大将军,主持灭吴战争。
杜预到达荆州后,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同时派兵奇袭西陵。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是孙吴的西部边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只要晋军能突破西陵,益州的水师就可以顺流而下,驰骋荆州。杜预一战大破西陵吴军,后又使用离间计,使吴主孙皓调离守西陵的名将张政,扫除了灭吴的障碍。
杜预做好灭吴准备,朝廷内外却犹豫起来,司马炎对杜预的请战迟疑不决,准备将灭吴的计划推迟到下一年。杜预多次上书,认为此时放弃灭吴大计,实际上是纵敌养患,给敌人喘息之机,他把攻打孙吴的形势剖析得一清二楚,司马炎终于下定决心,立即发兵攻打孙吴。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调集大军二十多万,兵分六路,水陆齐进,大举进攻东吴。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杜预军围江陵,偷袭乐乡。晋军依杜预计谋,一方面在山上到处点火,树立旗帜,虚张声势;一方面分兵袭击乐乡附近的各个要害地区。吴军人心惶惶,不敢随意行动。杜预军趁乱混在回乐乡吴军中溜进城里,活捉吴军都督孙歆。
杜预破江陵,据荆州,挥师东进,攻建邺。遇天气转热,雨水增多,北方士兵不服水土,感染疾疫增多,晋军遂有畏难情绪,想拖到冬天再进攻。杜预认为应趁接连胜利之机,一鼓作气,成破竹之势,一举灭吴。
灭吴功成,杜预以武非其家族之功,请退,不许,遂留荆州。杜预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所以在荆州一边勤于讲武,一边修立学院,既攻破山夷,错置屯营,分据要害之地,又教化江汉之地。
在荆州,杜预兴修水利,整修前代河渠,引滍水、淯水两江之水入田,使万顷农田受益。为了使屯田和普通民田均能得到灌溉,杜预又把水渠按照地段标上界石。杜预开凿了从扬口到巴陵的运河,使夏水和沅、湘两水直接沟通,既解决了长江的排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杜预的政绩,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百姓称他为“杜父”,并歌颂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预以灭吴之功入武庙,又因注解《春秋》入文庙。
立灭吴之功后,杜预开始研习经籍,撰写《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收入《十三经注疏》中。杜预参考众家谱第,作《春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成一家之学。时王济解相马爱马,和峤善敛财,杜预称他们"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晋武帝听说了,问杜预有什么癖好,杜预回答说自己有《左传》癖。
杜预立功立言,不立德。
杜预为人睚眦必报。杜预任度支尚书期间,石鉴因论功不实,为杜预所纠,遂相仇恨,一时间引得朝堂议论纷纷,一起免官。杜预为江陵吴人忌惮,杜预有大脖子病,吴人给狗脖子上戴个水瓢,看见长包的树,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借以发泄对杜预的仇恨。江陵城破,杜预把这些人都抓来杀掉。
杜预每年都要大量送礼贿赂朝中权贵,不求好处,只为自保。
杜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他刻了两通石碑,纪其勋绩,一通沉入深渊,一通利于高山,说:"谁知道以后这里是高山河谷呢?"
杜预是简殡薄葬理念的倡导者,《晋书》记载,他向子孙们交代,死后丧葬效仿郑大夫祭仲,一切从简。
杜预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杜楼村北,陇海铁路以南,东与首阳陵相近,西可顾望京城宫阙,南有洛河,北有伯夷叔齐墓。如今墓址仅存一座墓碑,该墓碑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偃师县令朱续志所立,上面有“晋当阳侯杜公讳预之墓”的题字。墓址之南有杜预后世子孙、唐朝诗人杜甫之墓。
小贴士
欹器:关于“欹器”的最早的有关记载,可见于战国时《荀子》。《荀子》载,鲁国君有一种放在宗庙中相当于“座右铭”的欹器。欹器有个特点:当它空虚不盛一点水时,就只能欹斜地放着而无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后,一放手它就又歪斜在一边,这就是所谓“虚则欹”;在这容器中注入中等数量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在那里,这就是“中则正”;但在容器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向另一侧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满则覆”。鲁国之君把这奇异的容器放在宗庙中作为“座右铭”,目的在于提醒自己,万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分,慎防“满而覆”。孔子在弟子作过现场试验后发出的叹息:“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对任何时代的当政者都具有深意。欹器到汉代已经失传,杜预曾成功重制。接着,晋代曾最早推算出圆周率为3.1415926的刘徽又进一步作了《鲁史欹器图》并加以说明。其后欹器仿制品和图样又都失传。到南北朝及隋唐时又有人把它重制成功。其中,北朝的西魏文帝也把改制后的欹器放在前殿,用来提醒自己。经千百年的失传重制,欹器构造如何已成千古之谜。
郑大夫祭仲:从郑庄公元年(公元前743年)为相,至郑厉公十九年(公元前682年),在政坛上活跃了60年左右。《公羊传》称祭仲为贤相,知道事情的急缓轻重,不考虑自己声誉的影响,做事只从国家利益出发,并说“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 司马迁认为,郑国的衰亡就是祭仲造成的。
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这八种人是:议亲,指皇亲国戚;议故,指皇帝的故旧;议贤,指依封建标准德高望重的人;议能,指统治才能出众的人;议功,指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议贵,指上层贵族官僚;议勤,指为国家服务勤劳有大贡献的人;议宾,指前朝的贵族及其后代。
微信二维码:http://www.aswetalk.net/bbs/data/attachment/forum/201812/12/230357orr779demwzmm2f2.png 本帖最后由 xiejin77 于 2019-2-13 09:44 编辑
跟个广告,俺写的杜审言可以接着杜预说下去:lol
唐诗论情之杜审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