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风景
本帖最后由 意闲 于 2011-5-18 05:45 编辑翻了几页《窥看欧洲》,我即意识到,这也许是一本颇有点年头的书。妹尾河童先生描述他在维也纳搭乘车门大开的市营电车,手脚灵活的年轻人可随意跳上跳下、也有运动神经不太发达的跳摔了挨骂的。这和去年秋天我在维也纳的经验大相径庭。我坐过的电车,稳稳行走在林荫大道上,到站揿钮,车门自动折叠开启,站间距离不长,沿途风景舒展优美,斜风细雨时,我根本不想下车,恨不能径坐到地老天荒。这落差间,想必车系早已改朝换代吧。
维市的公交市规,曾给我极佳印象。建筑峻伟,道路宽放,树木蓊郁,许多笔直大街都叫做“Gasse”(小径),而慕尼黑的紧窄肠线们统统傲慢升格为“Strasse”(街);每次我在站台对地图路牌,总有年轻的维市人主动以英文招呼,问我是不是搞不清方向,同等礼遇,在慕尼黑则十分稀罕,偶遇善意老者充任天兵,我只好微笑承情,很无力地竖起耳朵追捕德国鸦语。在维市过马路,又别具趣味,等待交通灯变色的时间,一直听得清脆的滴答走时声,发自路肩上控灯匣子,此街彼街,蔚为一片,着意幽微处乐感,不枉喻音乐之都。
继续跟随河童先生旅行,他为每一间寓居过的旅店房间画俯面图,记载明细价格,各国单位不一,明显还处于货币分治时段,又以东西德分称,更在统一之前。看到后面,才晓得成行时间是上世纪71、72年间。那么,即使风景素绘是旅途归来后完成的,也一定远远结稿于我出生之前了。我有一刻怔然,想一想,同角度景色,三十年多年后收摄我的眼底,并无分毫折损,倒仿佛永恒月光,直教人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台伯河上的天使群雕、巴黎荣军院金光圆顶及二三层楼上的天线和红砖烟囱、香波城堡周身水帘、西亚那的赭石拱顶下起伏小径、威尼斯与布鲁日的水上人家、萨尔斯堡的精致招牌、布兰登堡斜格子壁饰、以及天鹅堡垒的白皙侧影,合凑为时间机器,固若金汤,一面对照着穿梭的肉眼、逆旅的人生。回看一成不变风景,时间步幅同时残酷疾走和温柔滞留,被解释得那么和睦而自然。
我从无旅行为主调的生活,故此虽然居住欧陆的时间是河童先生数倍,反而错漏了书中大半的笔底风光。比如荷兰,我没有去,收过朋友家人捎来的几双木鞋、硬皮奶酪、明信片。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TheArt of Travel)一书和完美家宅(The PerfectHome)记录片里都赞美过荷式民居新颖亮洁,主要从美感角度,归因于轩敞厅堂,强效采光的窗户。妹尾河童则依循气候和日照,南北对比,荷国人的巨幅落地窗,又为了补充日晒不足。两个人合一起,把我极可能旅居了也视而不见的地方特色描绘得澄明难忘。
书里的画,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房屋布置的俯面图,极有特色的,比如阁楼间,还附上立体绘。图例多了,一只小小净身盆也能看出国别,河童先生总结道,拉丁国家如法、意配备这种盥洗设置,到了德国、奥国,标配就消失了,小巧如瑞士,德语区同法语区亦可看到这种分别。他又画了一系列窗子、欧际火车车厢平面或立体图、乘务员容装衣饰等等,将内敛的国家性格投诸于微妙的视像变化,确乎可谓“管窥”,“见微”了。
一直看俯面图,容易疲累。好在河童先生细细插入些居旅感想,对一张床、一面墙、一管暖气发发牢骚,实在很可爱。他的求证精神,似乎一直要落实到房间里每扇柜门、每扇窗的开阖角度,画纸上总会勾勒一道弧,弧度大小,显然经过了区分验证,各个不等。
另一种风物素描,其实在任何一处名胜,都很常见。不过河童又有很特别的地方,他基本上只绘线条,中规中矩好像日式漫画,很少用水墨渲染般的密滑笔。要表达建筑面的转折,他多用疏密不一的点,面上若起伏,则线条或点之间空一些虚白,一望而知,那儿凸凹有致。于是河童的风景,不是黑白照相,所有色差深浅面,他都镂空出来,只余框边、层次。他很好心地告诉你每一样细节的颜色,我看他的画,便压根儿快不了,一边搜索记忆里的样子,抽象至他给的骨架,然后再根据他提供的调色板在脑中着色,几重印象复叠,倒像看印象派,忙里偷趣。
我一度好奇他如何作画。文间显示,既不乏现场临摹--如人物、结构平面图,后者更只需“看一眼”就勾出来;也可能先拍得照片,然后构图落稿,据说,他随身相机即三架之多,大概考虑到感光性能、成像质量不同。好像比萨斜塔上、米兰大教堂顶、圣家族大教堂前,恐怕容不得富裕时间打底子,先拍后画比较可行。有的图,比较潦草,如新天鹅堡、圣米歇尔山,笔法疏狂,背景似风声呼啸,可能即景挥就。
剥开来看,单独黑线并无显著技法可言,却蕴蓄着股执着到底的劲头。河童认为,拍摄多少遍也算不上“已为己有”,那巴黎圣母院正门上的哥特式蔓草金饰线,必须一笔笔亲自描绘,才能保鲜和欣赏它的秀丽美态。那么这样的旅行,耗时年余,便毫不奇怪,每一枝节,要完成物我交流,最终凝入笔下精神,这是节奏徐缓的笔功试炼和感情保温。
也还不止于绘画本身的难度,三十多年前的河童先生,语言毫无强项,又没有互联网订房、GPS撑腰等摩登便捷,找旅馆必须亲历亲为,磕磕巴巴与不同国家不同人打交道,绝非易事。所幸好奇心茂盛、显然极其乐观豁达的他,走到任何地方,都能化险为夷,杀价无敌,老少通吃。他大概,是个情商很高的画家。
我离开旧大陆,已经几个月了,然后收到这本书。倒没有怎样特别惦念,因为有的东西,本来我就厌烦摈弃,而眼下渐快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一直是我期望的。不过似乎总不缺稍稍回头、偶尔温暖一下的理由。这一次,是在夜灯下翻看记忆里的慢调欧洲了。假以时日,我身上的欧陆痕迹势必一一净褪,借助穿越了时空的河童白描温习旧日风景,可能会是怀念的一种方式。
新天鹅堡的侧像。我脚下是断崖激流,木桥咯吱作响,但是看到童话堡垒,什么都不怕了。最佳的正面像只有热衷攀援、或飞行的人能看到。
维也纳的文艺林荫道
古与今
马路边的音乐匣子
维市地铁干净明亮
蓝色多瑙河
美泉宫回望(逆光)
布鲁日水道,颇阴森的一面^_^
温柔的另一面
美到处都有,慢下脚步就会有发现。 {:237:}多谢分享 回复 意闲 的帖子
意闲这篇,娓娓道来,很有董桥的意韵。{:222:} 真漂亮。我去的时候下雨,拍什么都是灰蒙蒙的:( {:237:}{:237:}{:237:}{:237:}{:237:}{:237:} 回复 意闲 的帖子
真真喜歡意閑的文字, 舒心適意~~ 回复 意闲 的帖子
维也纳也是我最喜欢的城市,多想一辈子能在那里!
页:
[1]